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死的时候,还衍生出两个成语

苹苹说过去 2025-01-15 05:17:56

楚汉之际的名将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其一生指挥过众多取得辉煌战绩且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被人们誉为“兵仙”、“战神”。

除了是一位历史一流名将之外,因为传奇般的人生经历,韩信还自带着“成语制造机”bug,我们现如今所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典故与韩信相关的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说“多多益善”。有一次,汉高祖刘邦和韩信共同讨论将领们带兵打仗的本事,刘邦就问他自己能带多少人,韩信便回道:可带十万人。刘邦接着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便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再比如“十面埋伏”。楚汉之争进入尾声阶段时,楚军和汉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楚汉之际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韩信和项羽狭路相逢,一决高下。最终,韩信指挥汉军采用“十面埋伏”的战术,最终击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

除此之外,像是胯下之辱、独当一面、一饭千金等众多成语的典故,都是来自于韩信的经历,并且韩信当年身死未央宫一事,还成为了两个成语的典故来源。

那么,这是哪两个成语呢?

话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帝国后,便开始一一着手剪除异姓王。对于功高盖主的韩信也是倍加打压,不但从楚王给降为了淮阴侯,一步步削掉他的兵权,还把他从楚地给押回了洛阳。

对于刘邦的所作所为,韩信自然是十分不满,因此韩信便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绝,良弓藏”。

韩信被贬为侯后,知道刘邦厌恶自己,经常是假装生病不去上朝,平时也免不了发发牢骚,甚至有一次还和西汉开国将领之一的陈豨透露过不轨举动。

公元197年,陈豨于代地打出反旗,刘邦得讯后立马御驾亲征。刘邦带着大军出发了后,有人告诉吕后韩信有不轨之举,吕后便计划除掉韩信,找来了丞相萧何。

萧何一开始并不想参与吕后的计划,毕竟他和韩信交情不错。

遥想当年,楚霸王仍在,楚汉还没有正面开撕时,韩信先是在楚营里面做执戟郎中,就是侍卫,屡次给项羽献策遭到无视,于是不想明珠蒙尘的他便转头去了汉营。

结果,他在汉营也不受重视,做了个治粟都尉,负责管粮食。刘邦当时被封汉王,带着汉军到了南征之后,不少将领纷纷跑路。韩信一看,自己反正也不受重用,也就随大流一块跑了。

萧何平时没事总和韩信聊天,知道他确实厉害,得知他跑了,撒腿就追。最终好说歹说,把韩信给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把事情告诉了刘邦,他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称其为“国士无双”,可以拜大将军。刘邦最终采纳了萧何的举荐,这才有了后来的“筑坛拜将”,一代战神自此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不过,萧何虽不愿坑韩信,但终是无可奈何,于是他在与吕后合谋后找到韩信,谎称汉军平叛大胜,邀请他一起进宫庆贺。

韩信到了宫中后,立马就被士兵给捆了,被关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当时,他告诉吕后刘邦对自己曾有“三不杀”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希望能以此保住性命。

吕后听后,便让人把韩信装入一个大布袋里,悬挂起来,命宫女用锋利的竹签戳死了韩信,以此避开了“三不杀”的承诺。

韩信死后,便又诞生了两个成语,其一是“钟室之祸”,以此表达功臣遭到猜忌而被杀害的意思。而另外一个成语,则是世人非常熟悉的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