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汾五帝祖庙,历史悠久,其原名正极殿,始建于唐代。此庙宇因供奉天仙五皇大帝(简称五帝)而闻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消劫本行宝经》记载,五帝乃元始天尊之属神,被封为天仙教教主,师承洞渊天尊,居于天仙府。

关于五帝的划分,存在两种主流说法:上古五帝通常指的是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而后天五帝则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几位帝王在天仙教中被尊为教主,地位显赫,这一点在道教南宗天仙派中上古文始道脉的传承体系中亦有明确记载。在道教南宗天仙派中,中古文始道脉传承的第四祖是华阳真人,即广为人知的纯阳吕洞宾。据记载,纯阳子(吕洞宾)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四月曾亲临东汾紫璜山的正极殿,向天仙五皇大帝求取《消劫本行宝经》。并在同年五月初一,他撰写了该经的序文。此后,纯阳子积极弘扬并传播了天仙五皇大帝的教义,使其影响更为深远。
其中,黄帝尤为特殊,他被描绘为拥有五方之眼的神祇。在古代神话中,黄帝被视为雷神的后代,其母附宝在目睹大电光缠绕北斗星后受孕,历经二十五个月生下黄帝。此外,黄帝亦被尊为雷神,特别是在《河图稽命征》等文献中,他被称作“雷精起”,而轩辕星亦被视作主雷雨之神。在民间信仰中,黄帝常被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据《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黄帝得道升天后,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同时,《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道法会元》卷八二《雷霆三帅心录》、《雷霆玉经》、《玉枢宝经》等文献均有相关记载。民间相传,黄帝的第三只为“五方之眼”,可观五方世界,洞察五方世界一切,赏罚人间善恶。
此外,天仙五皇大帝还因唐宪宗元和十三年阳月望日降鸾紫璜山正极殿驱瘟方面的卓越功绩,受天帝加封为五瘟至圣。这一事迹在纯阳子撰写《消劫本行宝经》序文中亦有详尽记载。
东汾五帝祖庙不仅承载着对天仙五皇大帝的崇敬与信仰,更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故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还流传着一则关于五帝与东汾紫璜山的壮丽传说。那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心性被世俗的尘埃深深蒙蔽,伦理道德被遗忘于岁月的角落,罪孽如同野火燎原,最终招致了难以逃避的天灾人祸。

五帝,那五位至高无上的五方天帝,他们高悬于九天之上,俯瞰着人间的沧桑巨变。目睹了这一切的他们,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哀伤。众生已踏过灾祸的警戒线,即便是上天的力量,也难以扭转这既定的命运。然而,五帝并未因此放弃,他们决定赐予世人一次救赎的机会,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剑,斩断罪孽的枷锁。

古时,东南之地,瘟疫的气息如同厚重的阴霾,笼罩在人们的心头,久久不散。人们生活在恐惧与绝望的深渊之中,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就在这时,天仙五皇大帝显现了他们的慈悲与智慧。他们选择了东汾紫璜山,这座位于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的神圣之地,作为他们拯救世人的起点,希望以此地之灵气,洗涤人心之污垢。

在东汾紫璜山五方巨石(位于东进村东汾紫璜山,海拔205米处,坐北朝南)之上,五帝围坐成一圈,他们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能穿透时空的迷雾,洞察未来的希望与挑战。他们开始深入讨论如何拯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何消除这场前所未有的灾祸,带给人间和平与安宁。经过长时间的沉思与深入探讨,五帝终于找到了破解之道。据《消劫本行宝经》中记载,他们汲取了儒教《孝经》的伦理、佛教《金刚经》的智慧以及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哲理——巧妙地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一部宝经。这部宝经旨在度化世人、训诫世人,引导人们走向正道,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部宝经,名为《消劫本行宝经》,亦称《天仙五皇大帝宝经》或《五帝宝经》,这本经文在1999年12月24日经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三级文物。它详细记录了五帝拯救世人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教导世人回归正道、重拾伦理道德。五帝将他们的智慧与慈悲融入经文之中,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希望世人能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奥秘。
《消劫本行宝经》共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卷,每一卷都蕴含着五帝不同的教诲与期望。这部宝经在紫璜山的正极殿广为流传,成为了世人心灵的灯塔与救赎的源泉。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过错,逐渐回归正道,伦理道德也在悄然间得到了恢复与重建。
随着《消劫本行宝经》的广泛传播,灾厄也逐渐消散,人们的生活也重新回到了正轨。五帝的慈悲与智慧如同春风般吹拂着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与新生。人们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如今,紫璜山上的五方巨石(五帝论经圣地)依然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五帝拯救世人的伟大壮举。而《消劫本行宝经》也成为了五帝信众心中的圣物,每当有人遇到困难或迷茫时,都会来到这里,虔诚地祈求五帝的指引与庇护。
这段关于五帝与紫璜山的传奇故事,不仅是对古人智慧与慈悲的颂扬,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与警醒。而当我们迷失方向时,总有那么一束光,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束光,就是五帝的慈悲与智慧,是《消劫本行宝经》中蕴含的真理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