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一部几乎胎死腹中的中国电影首次击败了好莱坞的大片

大熊的聊斋 2022-10-18 09:53:59

1947年秋,一部中国电影在上海的各大影剧院上映。虽然当时已是秋风萧瑟、秋雨连绵,可来观影的人们却依然排起了长队,“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甚至有的盲人也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了电影院,虽然他们看不见,但却执意要来听一听“一江春水”。那么这是部什么电影,竟能引起如此轰动的效果呢?

20世纪4、50年代,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许多文化精英投身上海的电影界,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万家灯火》、《大团圆》、《小城之春》、《哀乐中年》等一批优秀电影均诞生于这个时期,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堪称是这批电影中的翘楚之作。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演员陶金、白杨、上官云珠、舒秀文等人主演。该片210分钟,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

该片讲述了纺纱厂女工素芬(白杨 饰)结识了教师张忠良(陶金 饰),并与其结为夫妻,婚后生活非常幸福。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忠良参加救护队,随军撤离上海。家乡沦陷后,素芬不得已带着婆婆和儿子回到上海,靠替人洗衣度日。张忠良被日军俘虏,死里逃生后来到重庆,他找到旧相识王丽珍(舒绣文 饰),并在其帮助下找了份工作。在环境的影响下,张忠良逐渐由郁闷、消沉转而堕落,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抗战胜利后,以“接收大员”身份回到上海的张忠良早已将素珍等家人抛之脑后,住进王丽珍的汉奸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 饰)家里,与其勾搭成奸。这时素芬为生活所迫,去何家当女佣。在一次家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张忠良,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众人惊叹不已。后来素芬将实情告诉婆婆,婆婆愤然带着素芬母子去找忠良问罪。但张忠良却唯唯诺诺,仍不悔改,素芬在绝望之下,纵身投入黄浦江自尽......

不同于沈浮导演的《万家灯火》和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只是将目标局限于城市乡村生活的相互联系和对照,以小见大式呈现当时的社会生活;《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像是一部编年体的史诗,通过一个家庭的离合为线索,全方位展现八年抗战前后的众生浮世绘。

剧照

导演巧妙地采用了传统戏剧的结构方式,有着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

那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前,蔡楚生已经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导演。他出生于贫苦之家,凭借自己的刻苦和自强不息地学习,由临时演员逐渐成为编剧、导演。1934年28岁的他自编自导的《渔光曲》轰动了影坛,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荣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外获奖的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蔡楚生拍摄了许多反映日寇侵华的电影,蛰居香港仍遭到日军的搜捕。他不得不夹杂在难民的队伍中流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后辗转桂林、柳州等地,并于1944年到达当时的陪都重庆。

逃难途中,蔡楚生亲眼目睹一批批难民倒毙在逃难的路上,耳闻挣扎在死亡线上婴儿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日寇深深的仇恨以及对广大难民的同情。到达重庆后,他有感于当时达官显贵们置国家民族危亡于不顾,依然大肆民脂民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在蔡楚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蔡楚生不顾生活的贫苦与身体的羸弱,四处寻访逃难的民众,了解他们的疾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选择一个具体家庭为载体来表现和描述中国抗日战争前后的历史进程,并通过这个家庭的变迁来浓缩和汇聚社会的巨大变化。

1946年,蔡楚生和好友郑君里共同完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剧本的写作,并一起执导这部影片。

蔡楚生

郑君里

接下来是对主角的挑选。郑君里当时本想让秦怡来饰演素芬,因为秦怡端庄秀丽、宽厚善良的性格很符合素芬的设定。不过秦怡几经考虑还是谢绝了郑君里的邀请,因为当时郑君里选定的男主角张忠良人选正是刚刚和秦怡分手的陈天国。郑君里遗憾不已,于是起用了自己心目中的第二人选白杨。

其他的几个主演也一一确定下来:交际花王丽珍由舒绣文饰演,何文艳由上官云珠扮演,张母由吴茵扮演,新晋小生高正、中叔皇分别饰演张忠良的弟弟张忠民和白少魂。不过正当准备拍摄时还是出了意外,原本要扮演男主角张忠良的陈天国却联系不上了。情急之下,郑君里只好找到演员陶金来“救急”,由他饰演张忠良。事实证明,郑君里的确没有看错,陶金很好地诠释了剧中的人物,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

陶金

剧本和演员一切就绪后,蔡楚生和郑君里便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拍摄中。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国民党政府对电影业的严格控制,使得拍摄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十分紧缺,无法及时到位。

当时剧组只有一台简陋的机器,胶卷也是用过期的拼凑而成。而且由于经费短缺,影片中的大量布景经常无法布置。再加上蔡楚生和郑君里两位导演对这部影片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原本两个月左右即可完工,《一江春水向东流》却拍拍停停,前后长达一年之久,几乎胎死腹中。

当时曾有反动文人写了副对联讽刺拍摄此片的昆仑影业公司,上联为“八千里路云和月”,下联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横批是“山穷水尽”。(《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此前昆仑影业拍摄的一部影片)

据说当时为了节省开支,公司把所有人都叫来看剧本,问哪场戏可以删。但大家看后都觉得这部戏写得太好了,最后一场戏都没有删。

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成“自己最好的一部戏”。

为了赶进度,电影拍起来就是十几个通宵,许多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因为体力不支而纷纷病倒。导演郑君里因此只好下令只拍日戏,夜间不再工作,这样减轻了不少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压力。

尽管条件简陋,但是大家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而且都表现得非常敬业。电影中有日本兵用枪逼着老百姓跳河的镜头,这是在制片厂后面的一条臭水沟里拍摄的。当时正值深秋,沟里的水又臭又冷,为了选择拍摄的镜头角度,扮演老百姓的演员们一次又一次地跳下水,每隔几分钟上来,换去湿衣服,喝口酒暖暖身子后再跳下去。电影中还有一场是素芬在倾盆大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的戏,拍这个镜头时自来水供应不上,又不能制造人工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使用臭水沟里的臭水来救急,扮演素芬的白杨为了准确表现这一特定场景,忍受着难闻的气味,按照导演的要求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满意为止。

白杨

正是由于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所有演职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由于影片揭露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黑暗,在送审过程中一直受到国民党检查官的各种刁难。眼看着辛辛苦苦拍好的影片不能上映,制片人夏云瑚和编导蔡楚生、郑君里的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万般无奈之下,夏云珊只得一路贿赂国民党官员,这才使得影片完成审检得以上映。

1949年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首轮影院三个月的观影人次就已经达71万,创造了继电影《渔光曲》后最高卖座的纪录,同时也创下了中国电影问世以来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当时这部国产电影的首轮影院只有六家,其中的美琪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本来是专放美国电影的影院,为此破例播放该片。彼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许多院线都争相播放美国电影,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枝独秀,竟打败了当时所有在映美国电影,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当时老百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生活,许多人都有切身感受。据说在电影放映时,正演到舒绣文饰演的王丽珍打张忠良耳光时,一位女观众猛地站起来大声喊道:“王丽珍,你这个坏女人,我恨不得打你两个耳光!”

《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在上海,后来在香港、美国等地的公映也获得了观众们极高的赞誉,甚至有的评论家称这部电影是“插在战后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当时“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使放在现在依然可以称为一部经典佳作。

上世纪40、50年代的中国电影人,从阳翰笙、史东山、孙瑜、蔡楚生、郑君里到费穆、桑弧、柯灵、张爱玲.......一时间群英荟萃,佳作频出,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创造出了一个电影的辉煌时代。

前排左起:史东山 蔡楚生 孙瑜     后排立者:周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