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11月,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访问新中国,此时的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帮助颇多,毫不夸张地说,志愿军对朝鲜有着再造之恩,所以金日成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进行访问,是非常合适的时间,也能传递朝鲜人民对中国志愿军的感激之情。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毛主席以及周总理对于朝鲜以及金日成的到来还是很重视的,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外交部对金日成的到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准备。

在迎接金日成的人员中,周总理特地挑选了一些曾经在东北抗联以及国际旅工作过的“将领们”组成这一次的欢迎阵容,因为金日成曾经也是东北抗联的一份子,同样也是国际旅(苏联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一份子,这样一来,就能让金日成感觉到亲切和熟悉。
当金日成走下火车的那一刻,他立即感受到了我国迎接他的热情,周总理走上前去与他握手,金日成对于周总理非常尊敬,对于在场的每一个将军也更是表示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朝鲜如今的继续独立。
就在周总理和金日成进行寒暄的时候,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忽然从迎接的队伍之中跑到金日成的面前,他二话不说搂住金日成的脖子,然后爽朗地笑着说:
“老金,可把你盼过来了”。
看到这一幕的周总理脸色一变,立即严肃地说道:
“王明贵,你在做什么?还不赶紧把手松开”。

金日成此时却没有生气的表情,脸上也是洋溢着笑容,而被叫做王明贵的那位军人,也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立即站直身体给周总理敬礼,金日成当即表示没有关系,这是他的老战友,他们过去都是这样打招呼的。
周总理自然知道他们之间的战友感情,不过在事后,周总理还是对王明贵说了一番话,王明贵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总理所说的:
“王明贵,金日成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营长了,你要明白”。
周总理的话,王明贵不可能不懂,他郑重地点了点头,而心里面,也是一阵对于命运变化无常的叹息。
王明贵,他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他是一个来自黑龙江省的普通农家孩子,生于1910年,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在当时,磐石县呼兰镇的土地贫瘠,生活艰难,家中的贫困成了他一生奋斗的起点。
20岁那年,王明贵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离开了家乡,前往黑龙江省汤原县格金河金矿工作。

王明贵的儿子王昶军后来回忆:
“父亲当时怀抱着淘金梦,想通过矿区的工作一夜致富,摆脱贫困,但矿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王明贵看清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尊严与权利”。
就是在这里,王明贵逐渐意识到,只有获得了真正的国家尊严以及人民的自由,一切的劳动才有意义,1931年的时候,日本入侵东三省,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东三省落入日军之手,这让王明贵非常痛心,日军来到了东北之后,所有的东北百姓,都活得战战兢兢。
一直到1934年,抗日战火燃遍了东北,王明贵毅然加入了活跃在格金河金矿周边深山密林中的抗日游击队。
从此,他的名字与抗日斗争的硝烟紧密相连。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他不仅是一个战士,更是革命的先锋。
王明贵本身就是一个身手了得的功夫高手,而且他骑马的水平更是一绝。
作战的时候,王明贵勇敢无畏,屡建战功,迅速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抗联的连长、团长、师长。

战火中的王明贵无畏于任何威胁,甚至令敌人心生畏惧。
后来回到日本的一些侵华关东日军,在他们的回忆中,有不少关于王明贵的记载。
一位叫做北里的日本人,曾在回忆文章《官行采伐事业和匪贼》中提到:
王明贵带领的抗联队伍行踪诡秘,常常深夜发动突袭,使日军无法适应其快速、灵活的战术,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北里曾如此描述抗联的活动:
“夜晚到来的时候,机枪手要彻夜不眠地警戒,手枪也放在枕头下,生怕被偷袭”。
王明贵的游击水平非常的高,让日军感到非常害怕,如果不是全副武装或者是抱团,日军根本不敢单独在外面逗留,否则会遭到王明贵的雷霆打击。
王明贵率领的队伍更令他们感到恐惧,抗联队伍的活动,如同鬼魅一般在兴安岭间游走,既令敌人无法捕捉,又令他们无法预测。王明贵的游击战术使日军无可奈何,即便面对强敌,也毫不退缩。

1940年9月,王明贵受命攻打克山县,这个地方曾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据点,被吹捧为“铁打的满洲国,模范的克山县”。
攻城计划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策划与侦察,王明贵的队伍采取了“调虎离山”的战术,先派小股部队引诱日军,随后与城内的同志里应外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王明贵巧妙地避免了敌人的重重陷阱,将敌人引至陷阱中,以少胜多,一举攻占了克山县。这一战,不仅打破了敌军的骄傲,还极大鼓舞了抗联的士气。
但在1940年的库楚河战斗中,王明贵的骑兵部队被日军打散,王明贵身边只剩下10几个能够骑着马继续战斗的战友,他悲痛欲绝,但为了保存力量,还是带着部队前往了苏联,苏联后来整合了这些从东北抗联过来的部队,建立了国际旅。
国际旅由周保中担任旅长,下辖四个营,而王明贵和金日成是其中两个营的营长,也是在这个时期,两个人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在日本全面投降之后,金日成回到了朝鲜建设国家,这才跟王明贵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革命情谊还是深深存在着的。

1953年的年末,王明贵再次见金日成,在他的心里,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朝鲜领导人,还是过去的那个老战友,只不过,金日成是朝鲜领导人的事实不可改变,王明贵也明白,他们之间的人生轨迹有着巨大的不同。
只不过,金日成心中对于他跟王明贵的情谊还是非常看重的,他对于王明贵热情的打招呼方式,并没有抵触,金日成回国之后,还安排了两车皮的苹果送给王明贵,以此来回应王明贵。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王明贵其实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才,在东北抗日的那些岁月里面,王明贵果敢,智慧,铁血,也有着东北汉子的温情。
在那个困顿的岁月里,王明贵和他的战友们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比如1938年冬,抗联第六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他们行进了三千多里,历时四个多月,沿途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战士们身无分文,食不果腹,甚至一度以树皮为食。极寒的环境下,不少战士因冻伤丧命。
而王明贵始终坚守在队伍中,带领大家突破重重困难。

他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队伍的士气。在一次煮米做粥时,几个战士因吃不下粥,最终因营养不良倒下,这让王明贵深感痛心,王明贵就是在这些困境以及战友们抱团取暖的温情之中,感受到了革命和战斗的真谛。
王明贵也是一个创造过“奇迹”的汉子。
1946年,王明贵在一次战斗中膝盖中弹,但他没有选择退却,而是硬生生地用剃头刀和钳子自己动手,将子弹取出,随即继续参与战斗。他的坚韧和无畏,成了战友们心中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贵并未选择远离家乡的机会,而是选择了回到黑龙江,担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直至退休。
对于他来说,黑土地不仅埋葬着他伟大的战斗经历,更埋葬着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战友们。每当他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他总是告诉家人:“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很多战友为了这片土地献出了生命。”
在他的记忆里面,东北人民为了驱赶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多的代价,这也是他认可金日成这位战友的根本原因,金日成作为朝鲜人,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第四野战军之中,有着不少朝鲜籍的战士,在王明贵的眼中,朝鲜人也是同胞,就是那些年的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最终才完成了东北的解放,让东北人民活在独立和尊严之中。
这一切,也是王明贵当初参加革命时所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