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曼容过过 2024-03-05 07:05:38
很好的一个问题。翻了下其他答案,基本都聚焦在战争本身,在此补充几个战争之外的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先阐述个大家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的事实:当时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比中国军队要强悍得多。 在许多战役中,双方的战损比甚至达到十比一。 抗日战争的残酷就在于:无数的人知道自己注定要牺牲,却还是会去战斗,然后打败仗、继续丢失国土。知道这样的结果,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绝望的吧。 然而绝望到毅然去赴死的人,咱们这个国家从来都不缺,正是这些绝望的人,为中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 一、报纸上的无名军人 1939年,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当时的中国完全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在最艰难的时刻,天津《大公报》记者曾采访一位无名的军人,他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 记者问他:“抗战胜利了,你准备做什么呢?” 无名军人回答:“我想我等不到那样的时刻了,那时候我应该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在战场上的。” 二、烈士的一段抗日演讲 郑桂林是东北籍的抗日英雄,弃笔从戎,带领义勇军在东北打击日寇,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土匪武装和撤入关内的东北军都纷纷投靠他共同抗日。 当时的情势严峻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在大王庙二道沟,郑桂林召集群众开会,动员群众参加义勇军。 他在会上说: “日本鬼子占领了东北,想灭亡我们中国,让我们当亡国奴。国破家亡,子子孙孙都得当奴隶。我们中国人多,不要怕他,我们都起来抗日,东北是可以得救的。咱们十个人顶他一个人还不行吗?就看咱们心齐不齐。当今之计,只有靠我们自己。我们拿起枪来,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走鬼子。” 他激愤悲凉的演讲,让在场群众无不泪流满面。 听完你就会明白,中国心齐了,还要有十个中国人去换一个日本人的决心,国家才可能有救。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并不贪生畏死,为何伤亡还如此惨重? 因为真实的战场,并不是不怕死就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常说“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这固然值得自豪,但其实说出这话时,心中又何其悲凉啊。 战场上的武器劣势是需要拿无数生命来换的,日军进攻时呼叫几架轰炸机,一个航弹丢下来,如果没有及时进入掩体,方圆100米的人都得死。 防守时架两挺重机枪,交叉火力封锁,就能打得几百上千人抬不起头来。 很多人由于受影视、游戏等作品的影响,严重低估了现代枪械的威力。 真实的情况是,100米范围内被步枪弹击中,基本非死即残,直接丧失战斗能力。子弹击中人体后,不断翻滚、碎裂产生的空腔效应会对人体带来巨大的损伤。 如果是贯穿伤,一个黄豆大的小孔穿进去,出来时能造成一个碗口大的洞。假如被击中四肢,大概率是直接击断。万一不幸被12.7mm这样大口径的重机枪击中腹背部,整个人都可能会直接被打碎。 在单兵素质方面,日本人很多年前就开展了义务教育,普通士兵都有文化,而中国士兵大多是半文盲。日军训练正规战术先进,战场上又有足够的补给,而当时好多中国人一日两餐都成问题。八路军驻扎在晋察冀时,曾明确要求部队不许采树叶为食。 为什么连树叶都不许吃? 因为当地老百姓也只能吃树叶为生,如果部队吃了树叶,老百姓就只能饿死了。 (三)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实况 河北作家李春雷、韩希钧所著的《铁壁铜墙——河北民间抗战纪实》一书中,详细地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实况。看完后,能让你清楚地明白当时的军民过的是什么日子。 关于吃野菜,书中写道: “生存实践中,根据地群众进一步认识和熟悉了一百多种野菜。 叶可食者:刺蓟菜、车前子、防风、牛舌头菜、麦兰苗、铁扫帚、山葱、山蒜、薄荷、山苋菜、莲茄、马丝菜、连翘、桔梗、蒲公英、褚叶、酸酸菜、楸叶、槐叶、杨叶、柳叶、椿叶、椒叶、黄莲叶、榆叶、柿叶等。 叶和根俱可食者:野生姜、莠草籽、酸枣等。 皮可食者:桑皮、柳树皮、榆树皮、玉茭帽子等。 这些野菜的吃法各不相同,有的需将茎叶摘下洗净煮熟之后,经过冷水浸泡数日,待苦味消尽之后方可食用;有的将菜叶腌成酸味后再行食用,这样有利于消毒;有的将菜叶晒至半干,压成菜饼,为日后长久食用储备。” 那么常年累月地吃野菜,有什么后果呢?书中这样描述的: “新打回的蓖麻叶,是不能吃的,需放进锅里煮熟,捞出来把水困净,捂进缸里,用泥巴将缸口封严,直到来年春天,拿出淘净,沤成酸菜,才能吃。整个工序是一个脱毒的过程;槐树叶子也有毒,牛吃了会闷嚼(不能反刍),人吃了会脸肿,有的连指头都会烂掉。” 积年累月以野菜为主食,野菜中的毒素不断聚结于人体,因而大部分人出现浮肿,胖胖的,红红的,皮肤透明,似乎能看到肉皮下蠕动着的毛细血管。 仅靠野菜支撑的躯体是虚的,走不了路,更负不了重,走几十步就需躺在地上喘喘气。有时候,走着走着,摔倒在地,就死去了。因而,路沟里经常可以看到肥肥胖胖的死尸,有的死尸时间长了,也无人收,肉都没了,只剩下破烂的衣服包裹着白森森的骨头。” 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普遍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书中这样描述: “俗语说,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糠是山民们的主食。山里人多种谷子,望天收,产量低,一亩地只收几十斤。谷穗毛茸茸的,籽粒却是瘪的,真正的米粒没多少,其实大多是糠。 “产量低,还得交租,所剩无几,全家平时吃小米是不可能的了,只得吃糠。” 根据地的老百姓数着米粒下锅,直到过年时,才能敞开肚子吃上一顿纯小米饭。所以,平时家里即使存着半升小米,也要设法去地主家换半缸粗糠回来。 我们没有吃过糠,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糠、吃野菜是什么滋味。可能有些人的爷爷奶奶体验过顿顿吃红薯的滋味。 那么吃糠是种怎样的体验呢? 糠有粗糠、细糠之分。 不管粗糠细糠,基本上没什么营养,吃到肚里,不消化,拥塞到直肠,硬,像杏核,拉不出屎来。男人、女人都是这样,生疼,肛门流血。小孩们疼得嗷嗷哭,大人们只得自己动手了,用手指抠,用筷子撬,大姑娘,小媳妇也是如此,蹲在茅房里,半天也出不来
0 阅读:1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