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军在热河和冀东抗日

山雁说过去 2024-12-08 17:28:36

郭树人/文

九一八事变战场

一、九一八事变

1930年汪清卫由于冯玉祥(西北军)和阎锡山(山西军阀)的支持,同蒋介石搞分裂运动(所谓扩大会议),遂发生了蒋、阎、冯之战;蒋介石促使张学良将军率领东北军大部(数目不详),开进山海关以内,帮打阎、冯。

1931年6月,张学良在北平命令黑龙江省督办万福麟率领驻在黑龙江省的第十五旅(旅长王永胜)和第十七旅(旅长于兆麟)由火车输送到河北省保定地区打军阀石友三。这回是东北军(除留少数在东北驻防外)第四次进关,离开了东北根据地,以后再未能回老家。

在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地区,东北军打垮石友三后,未马上回东北看家。东北军第十七旅所属的第六八六团,驻河北省武清县城内整训(其他东北军的位置不清楚)。

1931年9月20日晨,第六八六团上校团长李久绪(李乐三)集合全体官兵(此时我任该团第三营第七连上尉连长)宣布:转接张长官(指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电报:1931年9月18日晨日寇关东军(本庄繁)侵占奉天城(沈阳城),为了避免事态扩大,绝对不准抵抗,不准还击,要什么给什么,将来用外交来交涉,等等(这时我不知蒋介石命令不准抵抗日军的侵略,出卖了东北)。

张学良

九一八后东北军在山海关内的处境。九一八前东北军被蒋介石调离东北,九一八后张学良将军率领东北军丢掉了东北根据地,经济无来源,不得不仰蒋介石的鼻息,很顺从地唯蒋介石命令是遵,东北军则任蒋介石的宰割了。而蒋介石则达到了“以夷(日寇)消灭东北军”的初步方针和目的(蒋介石的根本方针:消灭异己,保存自己)。

之后,东北军第十五旅和第十七旅在京奉铁路线上廊坊火车站附近南北之线构筑防御阵地(入冬后停止),以防日军出山海关向西继续侵略。

东北军第六八六团的士气。日寇既侵占了东北,而张学良服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但不率东北军打回老家去,反而在山海关以西地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放弃失地,不思收复,要在关内长期依赖蒋介石生存下去。军官们都表示亡省亡家的愤慨,人心激昂,怒火填膺,磨拳擦掌,跃跃欲战,有收复失地的决心。1931年入冬前第十七旅旅长于兆麟来武清县城内第六八六团部视察和鼓励官兵对日仇恨愤慨的士气。于旅长问我:敢不敢打日寇军?我答:“敢”!我反问他:“为什么不趁日寇关东军在东北站脚未稳,我们乘机打回老家去?”他说:“要听命令。”这个“要听命令”阻碍了抗日之即时行动。

官兵的困苦不堪言状。九一八后东北军失去了经济基础,官兵半年多未开饷。给养(以苞米面为主)由河北省当地筹借或用“官价”购买,士兵菜钱每日才3分。将近12月才发下棉衣,翌年五月节以后,才发下夏季服装。下级军官和士兵如同讨饭叫花子一样。

1932年1月间,第六八六团由武清县城开到杨村镇,保护飞机场。6月间,命我率领本连开抵北仓火车站,保护国联乘车安全通过北仓桥梁(据当时传说国联以李顿为首前来中国调查日寇侵占东北事件的,其详情不清楚)。

同年6月间,前黑龙江省督办万福麟来到杨村飞机场,集合第十七旅官兵讲话,其大意:现在缺粮欠饷是暂时的困难,要忍耐渡过去,将来会好转的,希望官兵振奋精神,准备抗日。

万福麟

二、热河抗日

1.第六八六团(我仍任第七连上尉连长)向热河省前进

1932年6~7月间,东北军第十五旅和第十七旅(每旅三个步兵团)附山炮兵一个团(团长陈旭东),编为第五十三军,万福麟任上将军长(其他东北军的情况,在当时不清楚),奉张学良将军命令开赴热河省凌源县和叶柏寿一带,构筑防御阵地,准备抗日。

第六八六团在杨村镇接到开赴热河抗日的命令,人心振奋,精神旺盛,官兵盼望打

回老家去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积极整装出发。路经杨村镇、武清县的廊坊火车站、宝坻县、玉田县城、遵化县城、三屯营镇、潵河桥,约经10余日的徒步行军,抵达万里长城的喜峰口。因天气炎热整休几天,以便补充给养和弹药等,准备继续行军进入热河省抗日。

但热河省督统汤玉麟要长期统治热河省,唯恐其他军队进入热河省,抢夺其统治多年的热河地盘,不惜牺牲民族亡于日寇(当时热河省的民谣:“任作日本奴,不作汤氏民”),乃派其第五旅(旅长董福庭)和其他汤军预先在长城线上喜峰口以北一带山地占领阵地,阻止第五十三军进入热河省抗日。因此于1932年8月间第十七旅不得已由喜蜂口、激河桥退回遵化县城至兴隆山马兰峪地区,一面训练一面准备前进热河省。此时,第六八六团驻遵化县城内。

关于粮秣的补给问题。九一八后东北军在关内所需粮秣等在当地征购(以少数“官价”向民众购买),故给养的问题,不需要长途运输。

关于弹药的补给问题。第六八六团由黑龙江省泰来县向山海关以内开进时,每个步兵连80支步枪,每枪配发子弹300发,每兵只能背枪弹100发;轻机关枪6挺,每挺机关枪配发子弹3000发,每机关枪班只能携带枪200~300发;每个步枪兵配发木把手榴弹8枚,每兵只能带4枚。这些不能随身携带的弹药,需要车辆运输,作为小行李车。

第六八六团由杨村镇向热河省开进时,每个步兵连配给三套马车,其中一辆专供拉运弹药之用。这些马车是由河北省征集来的,车夫补上一个二等兵额,发给兵饷。马的饲料,则由团部统一购买后,下发到连。

关于运输弹药的困难问题。由遵化县至喜峰口附近,山路崎岖,行车困难。有时利用陡坡隘谷当车道,当下坡时,要用木棒插入车轮内,不使之转动,还需用很多人在车尾以绳向后拉拽之,方可缓慢前进,否则,车翻马仰,必坠入山涧中。因车身颠簸上下震动力很大,手榴弹(未上雷管)内黄色药运到目的地时,已成黄色药粉;步枪子弹头尚有脱落弹壳的,都不能应用而作废了。但这些都不能无故抛掉,只有暂时保存一些废物,成了步兵连行动的累赘物。

热河东北军

2. 热河省抗日战斗经过概要

1933年1月间,第五十三军开近热河省,第十七旅在遵化县城、三屯营、澈河桥、喜峰口、宽城子、平泉县、凌源县附近(第十五旅开抵叶柏寿附近)。第六八六团进抵凌源县城后,休整约10日,第三营营长袁庆海(袁贺龙)率全营前进至凌源县城东的大城镇。所属第七连(我仍任连长)则派驻到大城镇以东三四里的一个村庄(名忘记),连部驻在一个喇嘛庙内。

2月间,部队改编。旅的番号变更为:第十五旅改为第一二九师,第十七旅改为第一三O师;团的番号不变(此时东北军的番号按国民党军队番号编组之)。

2月末3月初,我转接团长李久绪的命令:日寇军在朝阳附近集结兵力,有西侵热河省之模样,派第七连为本团防御阵地之前沿部队,在现驻的村庄附近,构筑前沿阵地。为了迅速完成构筑阵地任务,可自行征集民夫协助构筑。在我率兵构筑阵地期间,日寇飞机不断在上空盘旋侦察。

第六八六团团长李久绪来连视察。我率兵构筑的前沿阵地因天寒地冻,地面坚硬,挖掘困难,又因士兵随身带的小鹤咀镐和小铁锹不适用,借用老百姓的锹镐不应手,故构筑得较慢。他指示要加快构筑并构筑盖壕和掩蔽部,但未能即时完成阵地的构筑,即揭开了战斗。

为了迅速完成构筑阵地,我乃令三个排长各自找老百姓帮助构筑。于是各排长派军士班长带兵到各村庄找老百姓(数目不限)自带干粮到山上做工,老百姓不愿给军队役使,又加上知道日寇军要进攻热河,甚是慌恐不安。故老百姓在做工时,乘隙四散,本连中士班长李文山开枪镇吓,阻止散跑,不幸一名老百姓误中流弹身死。我接到此不幸报告后,亲自到死者家中,实不忍睹其惨状,我痛责自己对兵管教不严,对不起死者和其家属。我当即给死者家30块银圆,并告知去团部领钱再多给一些,以赎罪责,但因迅速退却,无法再顾及此惨事,至今尤感内疚。

一天夜间(具体时间记不清),第六八六团第三营营长袁庆海率第八连(连长于恩源)来到我守备的前沿阵地上,当即令第八连进入阵地,准备痛击敌人的翌日拂晓进攻。

第二天拂晓后,我听到凌源县和叶柏寿(第一二九师的阵地)两方,炮声隆隆。

到午间炮声停止了,但情况不明。我率第七连士兵守在前沿阵地上,紧张备战。过午,阵地前仍未发现情。

是日下午,第三营第九连的几个败兵,由凌源附近阵地上战败逃来,向袁营长报告大概情况如下:今天早晨在公路上来了很多日军汽车,车上放有沙袋,日兵在沙袋后向我方阵地射击,日军的炮也是由汽车拉来的,向我方阵地猛射,我方也在阵地上还击,战斗很厉害。

第一、第二两营在凌源县城东门外阵地上,被日军打垮了,团长和两营长的情形不知。第九连(连长陈秀峰)的情况也不明,队伍由中尉排长(汪法良)带向凌源县城北方退走了。当日黄昏前,第三营营长袁庆海命令第七、第八两连,由前沿阵地撤下来,集合在一个村庄内。因不能向后方再找团归还建制,不得已乃于夜晚由大城镇东直接过凌源至朝阳县公路向北撤退,计经过八里罕、兰旗卡拉、承德北方、隆化县北方、围场南方、丰宁县北和多伦南方之间、独石口东、康庄、居庸关、南口等处退到清河镇(北平以北)。约于1933年中,第一三口师在清河镇整编训练(在热河省叶柏寿附近第一二九师的情况不清楚)。

总结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在热河省抗日的概况:

1.敌情;日寇飞机在我军构筑阵地时,不断在我阵地上空侦察,因我方在地上和空中无防空武器,敌机肆无忌弹地在我上空活动;在地面上日寇先用几十辆汽车载运步兵,在汽车上堆以沙袋为射击掩体,其后跟随装甲车和坦克(数目不详)分别向凌源县和叶柏寿附近我军阵地进攻,其大部队(兵力不详)由朝阳向西挺进。

2.我方部署:第五十三军司令部(军长万福麟)位置在承德。其第一二九师(师长王永胜)配属山炮兵一营,在叶柏寿附近占领面东防御阵地;第一三 师(师长于兆麟)配属山炮兵一营,在凌源县以东附近占领面东防御阵地;第六八六团之第三营(欠第九连和重机关枪连)在大城镇以东三四里处占领前沿阵地。

3.战斗经过:敌人先以汽车步兵驱逐凌源至朝阳公路附近之我方前沿阵地,尔后用汽车步兵和汽车炮兵(机械化部队)向我军阵地攻击,继以装甲车和坦克再攻我方阵地,同时,用飞机协助地面战斗。而我方既无高射武器和步兵炮,对敌机和机械化兵毫无抵抗力,我方虽有山炮兵,也被压制未发挥大作用。故我方在阵地上同敌军只激烈战斗半日,终被敌军将阵地突破,我方损失惨重。因士气受优势火力的打击,未进行反攻,不得已向后撤退。

第六八六团第三营上尉营附张连庆(张祝三、张汉浇)是辽宁省辽阳县人,在凌源县阵地上同敌人激战中被日寇所俘。因张是前奉天南满中学毕业生会日语,日寇军未伤害他,将他送回奉天,企图要利用他当汉奸。但张不愿当日寇的汉奸,乘机逃回关内第一三O师又参加抗日战争,真是一位爱国者。

第六八六团之第三营重机关枪连上尉连长王绍先在阵地上同日军激战,因弹尽被俘,在阵地上被日寇砍头,壮烈牺牲了。

左翼叶柏寿第一二九师的战况不明。

万福麟

三、冀东抗日

第五十三军于热河省撤退后,在北平以北清河镇改编整训,准备再开赴前线抗日。

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下属两个步兵师:

第一二九师师长 周福成,下属三个团:第六八三团,第六八四团,第六八五团。

第一三O师师长 朱鸿勋,下属三个团:第六八六团、第六八七团、第六八八团。

第六八六团中校团长范玉书,下属三个营:

第一营少校营长马某(名忘记),后换李镜如(李鉴明)。

第二营少校营长陈某(名忘记)。

第三营少校营长胡蕴武。

我于1933年4月被调任第一营上尉营附。前第六八六团在热河省抗日时,轻重武器损失残缺,所以现在整编的新第六八六团步兵重武器未补充,迫击炮连和重机关枪连都编成步兵连,弹药也不充足。

1.将军关抗日

1933年5月初第一三口师由河北省清河镇出发经顺义县抵平谷县以东长城线上将军关附近,面东占领防御阵地,准备迎击日寇军之进犯。第六八六团奉命在将军关长城线上倒塌处(占领),构筑防御工事。该关位置在茅山南北方向的脊背上,在我方的西坡缓斜,攀登容易,而东坡陡峭险峻,除有一条路可通行外,其他处攀登较困难,是利于我军占领阵地的良好地形;不过阵地前山林茂密,障碍视线和火网的构成,则有利于敌人隐蔽,向我阵地接近。

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在北平的北方、东北军第一三口师的后方,配置国民党“中央军”(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两个步兵师,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和第四十四师师长肖之楚)监督第一三口师对日作战,这两个师装备精良,步兵轻重武器齐备,弹药充足,官兵服装整齐,给养是细粮等。而第一三〇师经过热河抗日后,所消耗和损失的武器弹药都不予补充,故官兵怨言灌耳,对“中央军”愤恨不平,因而士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河北省丰润县附近抗日

第一三口师在将军关占领防御阵地十余日后,因敌人未从这方面来攻击,故未发生战斗。后接上级命令由将军关撤下来、经河北省蓟县一玉田县抵达丰润县以西和县北方团山附近占领防御阵地,进行抗日。

第六八六团第一营(营长马某,我仍任该营上尉营附)在丰润县西北方的西马庄和东马庄附近面东北及东方占领防御阵地,临时构筑简易工事。

第一三〇师在阵地上抵抗日军地、空猛攻,激战一日,第一营左前方团山附近的我军阵地被日军突破。其迫击炮火延伸到东西马庄附近,日寇军又向第一营进攻。同时,东北军第一〇八师之一部由榛子镇(丰润县东方)退到东西马庄附近。激战到夜,第六八六团团长范玉书命令第一营后撤到鸦鸿桥附近,集合全团又转进到运河西岸大王庄(地图上大中庄)附近占领阵地,抵御日寇的进攻。

1933年5月下旬,《塘沽协定》(卖国条约)签订后,冀东抗日结束。

作者当时在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一三〇师第六八六团第三营第七连任上尉连长,第一营营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