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旅游业,宋代居民的出游方式,令现代人羡慕

吉康说历史 2023-05-07 06:01:08
前言:

古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宋朝人民的努力,虽然介于交通道路的不便利,以及交通工具的不发达,普通人都是选择短途旅游和周边游玩,但丝毫不影响对古代旅游业产生的效应。

简单来讲,宋代居民的旅游业,仅仅对当地饮食业、住宿业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就不可小觑。而且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说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

宋代居民的游憩活动呈现出的特点:首先都城居民的游憩活动从两个方面有了突破。一是时间上的突破。二是游憩活动的参与者更为大众,更广泛。其次是朝廷在居民游憩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的组织、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古代居民的旅游方式

在古代,居民游憩往往以这些形式出现:朝廷、城市的统治者、贵族以及文人墨客等社会中上阶层的人士营造各种特色的园林、狩猎场 等场所,闲暇时参加围猎、马球、毽球、听戏等游憩活动。

而其他广大的城市居民则主要在茶馆、酒楼、书场、集市等所谓的“市井”场所参与逛灯会、庙会、舞狮舞龙、品茶、听书等游憩活动。 旅游空间的特征:1、社会性或开放性,是指它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的,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公共娱乐和休憩的场所。2、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以广场、公园、街道等形式出现。在古代城市中可以以园林、茶肆、酒馆、街道等形式出现。

二、宋代居民旅游业的主体

1、贵族或者皇亲贵胄

这类都城居民比较特殊,他们处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顶层,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深远,大大促进了民间游览活动的兴盛。在关于宋代的史料中,我们常能看到皇帝“出巡”、“驾幸”、“燕射”的内容。

天下太平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就常常以出游的形式,以“与民同乐”的姿态来进行他们的游憩活动。抛开个别皇帝的个人爱好因素,其游憩活动不乏“做秀“的色彩。而跟在皇帝后面的,当然是一大帮皇亲贵胄。他们一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本地居民游憩群体。当然,北宋皇帝除了临幸园林,还去寺院宫观,而南宋皇帝的游憩活动主要是到御苑燕射或游览西湖等。

2、官员

宋代立国以后,宋太祖为防武将夺权,就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以文治国,大力提倡享乐之风。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宋代的官员们除了陪皇帝“临幸”,受“赐宴”,“行乐”于园林外,他们自己也会游览京城周围的河山。

3、普通老百姓

区别于皇室、贵族、官僚、僧众等的一个全称,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市民阶层等。两宋平民在都城的游憩活动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烧香拜佛,节日游乐,盛夏乘凉,春日踏青,观剧及杂技,祭祀性的游娱活动,听经,相国寺购物游等。

平民在游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方面,有着特定的规律。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进行游园活动的时间限制和身份限制最大,一般集中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特定的开放时间,才有大规模的民众游园活动,而宗教园林和城市中的公共园林,城市居民所受限制就相对小得多。

宗教园林允许百姓进门参观、求神拜佛,在特定的宗教节日时,更会有大规模的佛事活动,并形成带市场性质的庙会。如著名的相国寺庙会。因为对万姓的开放性,而“游人如织”,成为城市居民理想的游憩场所。 4、外来使节、商人

北宋时期,对外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极为活跃的,贸易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东京成为国内、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要的交往国家有辽、西夏、高丽、大食等。宋朝和周边的国家在节日、皇帝生辰时互通往来,当外国使节来朝时,宋朝皇帝就会举行“赐宴”、“射宴”。

5、应试的学子

随着士族势力的铲除以及门阀观念的消失,经隋唐五代,尤其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并在制度上建立起种种规范措施,如皇帝亲自殿试,考试实行糊名制等,给科举人士打开了方便之门。一时间,到京城应举人数剧增,到处都是读书应举的人,为求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的场景历历可见。

三、宋代居民旅游的方式

1、游历园林

宋代居民最爱游历园林,这里的园林包括皇家的、私人的、以及很多寺中也建有观光园林,在宋代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园林的开放程度自然不能拿来与今日同比,虽然这些园林起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园林主人的游憩需求,但是后来部分定期向平民开放,兼具了一些开放性,所以这些园林也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另外,园林的建造风格往往是以水而建,北宋时期的汴京,河流密布,是一个北方的以水路交通为主的都城。主要的河流有汴河、金水河、惠民河、五丈河。由于水体在园林景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沿河利用水里之便而建的园林比比皆是。

2、寺庙宫观

许多宫观寺庙,风景绝胜,是最佳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在宗教节日里,更是游览者首选的祈福旅游胜地。北宋东京的天清寺,环境优美,建有繁塔,高大宏伟,宋人常到此游览,登塔观看东京市容另外,寺庙宫观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也是吸引众多居民前往游憩的原因。这里不光普通百戏烧香拜佛,连皇帝大臣也常常前往。寺庙不光举办佛事活动,还举办世俗的商品交易活动。 南宋时期,佛、道教盛行寺院里常常举行的戏剧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香客和游人。

3、茶肆

茶坊在唐代时见于记载,北宋东京街市上有不少。北宋东京的茶坊,大小规模的茶坊和酒楼相组合而分布,遍布全城,方便都城居民的休闲与社交活动。4、瓦子集市

是由于街头艺人在交通要道旁的空地上表演而发展形成的。北宋开始在各大都市中流行,到南宋有更大的发展。瓦子里表演杂剧、曲艺、傀儡戏、影戏等,是群众性综合性的通俗文艺表演场所,同时也是个市场。并且瓦子分布广,是居民游憩的重要场所。 5、北宋汴京街市

谁说古人不逛街?北宋东京的街坊,把商业区和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发展出了许多繁荣的市场,以东西南北四条御街最为繁华。

这些繁华的“街市”是由新兴的酒楼、行市、茶坊、食店、瓦子以及其他日用品商店组成的,适应了众多居民生活上的需要,同时也为居民游憩活动、交流提供了场所。

6、沿河桥市

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汴河横穿城的东西,而且是南北大运河的一段,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宋代经汴河运输的粮食达五六百万石,汴河的畅通河淤塞对城市发展繁荣关系至为密切。

五丈河通东京附近各河道河地区,这两条河,一在东南直通城西,一在东北,形成了市内几个商旅交通最繁盛的地区。 7、南宋临安街市

临安城内的主要街市,最繁华的要推御街。御街的兴建,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元旦和冬至大朝会以及“四孟”驾出朝献景灵宫的需要,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御街成为都城中最热闹繁华的街市,成为经济交流的中心。它在经济、居民游憩活动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它在政治上的作用。8、郊外自然风景区城外西湖的苏堤更是绿树成荫,夹道杂种花柳,花木数百种。另外还有小新堤夹岸种柳,栽种树木不仅有装点城市的作用,还能为出游的人们遮阳避雨。这些广植树木、绿树成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代城市中的绿地。

9、商业中心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东京,城南州桥地带、宫城东南角楼直至内城北垣之旧酸枣门地带,是东京最繁华的市区,大型茶楼、酒肆及瓦子,集中在这些闹市中。

另外,在东京城的廓内,尚有两处中心区,一为由内城朱雀门沿御道而南,直至蔡河龙津桥一带之南廓中心商业区。另一处为内城曹门外朱 家桥一带的东廓中心商业区。这两个外廓中心商业区实际上是内城城南和城东 两中心商业区的展延。东京居民在这些场所进行着频繁的游憩活动,或是商品交易,或是请客吃茶,观看表演等。

三、宋代居民的出游时间

古人和现在人一样,一般都是节日时间出门旅游的,唯一的不同是,古人选择节日期间旅游,并不是因为只有节日才有假期,而且节日期间旅游的方式更多样,更热闹。

1、元旦

这天,北宋朝廷准许京城百姓“关扑”三天。从早上起,百姓穿新衣,往来拜节,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水果等。城市内街道上,如马行街、潘楼街、州东门外等处,都搭起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等。其间开设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傍晚,连贵家妇人也出游,入场观看“关扑”或进店饮宴。2、上元节

也就是元宵节;东京城张灯五天,各地三天,城门弛禁,通宵开放。市民群集御街,城市里表演的节目丰富。

3、寒食和清明节

自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东京城内的百姓纷纷出城扫墓,客居外地者,登山望墓而祭,城市居民乘此携带酒食春游。4、端午

宋代开始以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自五月一日到端午前一天,东京、临安市中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端午那天家家铺设在门口,吃粽子、五色汤圆等。宫中全天奏乐,南方很多地区赛龙舟竞渡。

5、重阳

九月重阳,是我国古人登高的好节日,北宋开封地平无山,但郊外仍有不少可供登高的岗阜,这些岗阜多是历代名胜,往往能多招引游客。

结语

因为古代交通的不便,宋代居民的旅游方式都是以短途为主,恰恰是这种方式,却影响了宋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只因旅游业带动的饮食、住宿、集市等发展,都不可估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