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种奇谈怪论,说农村土地撂荒是包产到户造成的,我对这一歪理邪说一点不赞成。包产到户从七十年代开始,土地大面积撂荒是九十年代初期至今!

要说土地撂荒是包产到户造成的,那为什么包产到户前二十年没撂荒,如果是包产到户造成的,就应该是一开始包产到户就应有撂荒,包产到户一开始,不但没有土地撂荒,而且是边边角角都被人们充分利用种上了庄稼,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只要是有土壤,没有树林遮阴的地方,都被人们利用了起来,那怕是能种一窝南瓜,也得种上。在农村呆过的人都知道,大集体生产队时期,整块的肥土都种不过来,那还去种田边地角,包产到户后,人们就连田埂都不放过,在田埂的边缘都要种一路田埂豆!

有些农户田埂豆都要收获上百斤。承包地种好后,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和劳动力的,还要去开垦荒地来耕种,可想而知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性起到了空前的作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后来,随着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的使用,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家家户户从过年后就没有余粮,吃了上顿无下顿,当时有个词语叫“青黄不接”,也就是在春夏之交,农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旧年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而新粮尚未成熟的这样局面到家家户户粮满仓。有了余粮,六畜也兴旺,农民将吃不完的粮食用于喂猪喂鸡鸭!

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吃饱到吃好。大集体生产队时期,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肉,因为私人是不允许喂牲畜家禽的,只有生产队才统一喂得有几头猪,除了上交国家以外,剩下的才到要过年时才能杀一头猪来分给社员过年,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看到杀的那个猪,因为没有粮食喂,瘦得皮包骨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猪的肥膘人们通常是用手指来衡量!

那时杀的猪肥膘只有一根手指宽,肥点的有两指宽,三指以上,甚至一巴掌宽的肥膘是没有的,当时的人们由于平时的饭菜根本就没有油水,想吃的就是肥肉,而不是现在的人们吃的油水太多了,只想吃瘦肉。回到前面,农村包产到户后家家有余粮,六畜兴旺,餐桌也丰盛起来,每顿桌子上除了素菜以外,必须要有一个荤菜,那怕不吃,也得要有,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高度,即使这样吃饱吃好了,但人们的居住条件还很差,大多数是土坯房和民国时期留下来的木结构旧房!


人们又渴望有钱改善居住条件,正在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招商引资,外资企业潮水般涌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厂办企业,大量需要工人的讯息传遍全国各地,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开始试探性地前往东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打工挣钱,第一批人去后春节回家带回了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那么多的钱,百元面额的是一扎一扎的!

以前看到的面额最大的是十元,看到和用到最多的是角角钱!

分分钱!

就这样,外出务工挣钱回家的人拆掉低矮的旧房子,盖起了漂亮两层以上的小洋楼!

把没有外出务工的人看得心里痒痒的,以前农村是剩余劳动力外出,最后不是剩余劳动力也外出,家里有老人的就留下老人耕种承包地,没有老人的就带上娃儿举家外出,打工挣钱,全国农村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

随着国家城市化政策的出台,有了钱的农民又开始进入城市买套房居住!

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很多人就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而且在城里也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于是便丢下了农村那只能吃饱穿暖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农村土地撂荒并不是包产到户政策直接造成的,包产到户政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当时是旨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土地撂荒实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种地劳动力减少的必然结果。

再有一个原因是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有限,导致农民种地收益低,如果农民种地收益高于城市打工的收益,农民肯定会回到农村种地,既能照顾老小,收入不比打工差,他何必外出务工呢?还有一个因素是年轻人不愿种地,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城市生活和工作,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剩下的就是农村人老人,老的干动了,年轻的不愿意干,这样一来农村就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土地撂荒归咎于包产到户,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认为不应把农民变为市民,农民就应该在农村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国家不应搞包产到户,不应该搞城市化,应该搞人民公社大集体,把农民捆绑束缚在土地上种粮食,不然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些人居心叵测,你看看欧美发达国家是这样的吗?国家高层高瞻远瞩,难道没有你看得清楚?不适合种粮食的山区变成森林又何妨?山青水秀不更好吗?硬要像人民公社大集体时广种薄收,漫山遍野都是光秃秃的才舒服吗?

把几大平原的粮食种好,山区丘陵地带能种粮食的地块种好,只要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工业化搞好后,即使有粮食差额,进口一部分,没有什么不好,退万步,即使遇到大的天灾和大的战争,只要包产到户政策不变,撂荒的土地马上会开垦出来种上庄稼,也不会出现像1960年左右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那样,不允许人们搞种养殖自救而饿死人的,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