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电视剧龙头的左支右绌——华策影视

极简说商业 2025-02-11 12:54:40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441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对于影视行业,此前与大家分享过影院龙头——万达电影,影视投资公司——北京文化,以动漫为特色的影视全产业链公司——光线传媒,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则是电视剧龙头——华策影视。 一、华策影视概述 浙江省杭州市华策影视05年成立,10年上市,主营电视剧(88%)、经纪(5%)、电影(4%)、广告(1%)。 华策影视是国内第一家以电视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也是我国电视剧龙头。 二、电视剧行业 电视剧,顾名思义,最初是在电视上播放的剧集。 总体而言,电视剧行业是一个缩量市场,2011年我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69部,而到了2023年,则下降至156部,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电视剧发行数为72部,同比下降了34%。 电视剧出品数量持续下滑的同时,网络剧则异军突起,2024年我国网络剧的出品数量为1350部,同比增长27.5%。 网络剧,顾名思义,最初是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剧集,传播媒介多是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只有极少数网络剧随后会被电视台购买,成为电视剧。 作为异军突起的网络剧,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网络剧制作成本低,因不需要人气明星,平均一集成本也就5000元左右;第二,制作周期极短,一个团队平均一天能拍10多集,100集的短剧,大概8天就可拍完;第三,内容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短小精悍、多元化等特点。 然而,也存在问题,由于每年诞生了太多的网剧,结果是制作成本虽低,但流量价格可不低,网剧要想出头,需要购买流量,流量费占到了总成本的80%-90%。这有点像小的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有的画家用三年的时间才画了一幅画,结果三天的时间就卖出去了,而有的画家用三天的时间就画了一幅画,结果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卖出去,毫无疑问,网剧就属于后者。 电视剧行业的商业模式,与电影行业,迥然不同。 对于电影行业,电影是通过最后在电影院的上映来收回成本,从而兑现出品人、发行人、放映方、中介者的付出,对于叫好叫座的电影,则会创造超额收益。 但对于电视剧行业,其商业模式则十分奇怪。一般是电视剧的男女主角,主要是英俊帅气的小哥哥,面对电视台负责采购的中年大妈,卖力推销其出演的剧集。如果电视台买了,这部剧就与出品方没有关系了,电视台就拥有这部剧的转播权,吸引老百姓去看,期间穿插的广告,则是电视台最重要的盈利来源,换句话说,电视剧真正的付费方,是投放广告的公司,尽管它根本就没有看这部电视剧。 当然,真正买单的人是最终的消费者。如果投放广告的公司,觉得自己的广告物超所值,广告费的支出会带来更多的销售额,就会继续投放广告,否则,则会悻悻而归。 一般而言,电视剧制作方倾向于出品优质电视剧,可以卖上高价;电视台也倾向于购买优质电视剧,这样观众就会更多,电视台的流量就会更贵;广告投放方如果能够获得正向收益,也会倾向于继续投放广告。如此,就是电视剧行业的商业逻辑闭环。 然而,根据前文所述,电视剧行业是一个缩量市场,由此可见,传统的电视剧行业的商业逻辑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原因可能是:网络视听不断发展,电视台不再是信息和娱乐的垄断者,老百姓获取资讯和娱乐的途径逐渐变得丰富起来,随着老百姓的注意力分散,广告投放方也将其广告费分散,电视台不再是营销资源的唯一垄断者,正如它不再是注意力的焦点一样,随着电视台的衰落,电视剧也随之落寞,电视剧的衰落,也促使电视台的衰落,如此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市场规模是千亿左右,根据如上分析,这一千亿的市值,可以理解为广告投放方愿意为电视剧支付的广告费,也可以理解为,是电视剧能够撬动的观众注意力和最终购买力。 毕竟,电视剧的价值,直接取决于自身质量,间接取决于公司愿意投放的广告费,本质上取决于消费者在观看广告后对公司产品的购买力,更进一步,投放广告最终提升的品牌溢价。 三、华策影视的投资逻辑 华策影视,被誉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是我国电视剧龙头。 2018年之前,华策每年必有爆款,如:2014年的《杉杉来了》、2015年的《何以笙箫默》、2016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亲爱的翻译官》《锦绣未央》、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等,堪称爆款收割机。 然而事后来看,2018年既是公司业绩的巅峰,也是公司业绩的转折点。 2018年之后,公司每年依旧会出品众多电视剧和网络剧,然而,不论过程多么热闹,结果却是唏嘘不已——营收18年触顶,19年腰斩;净利17年触顶,18年膝盖斩,19年巨亏。 背后原因可能是: 一方面,可能是公司“大IP+明星+流量”的模式,让人审美疲劳,过去的成功经验并非长盛不衰的法宝,另外,剧集本身的质量也堪忧,7分以上比例很小,其中又不乏3分2分的作品; 另一方面,纵使产品叫好,但是却不叫座,例如,《天盛长歌》《宸汐缘》评分都在8分以上,但是《天盛长歌》播出时平均收视率一度低到0.4%左右,还终结了湖南卫视当时的黄金档期收视率第一地位,网播和舆论热度也不如人意,如前所述,可能电视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日渐萎缩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有3年口罩事件。 2019年,面对业绩触顶回落,公司干脆来了个财务大洗澡,华策影视一次性计提了高达7.86亿元的商誉减值,并最终导致了11.78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和14亿元净利润亏损。 危机之下,公司也在求变。 一方面,2021年公司在春节档作为主投参与了电影《刺杀小说家》,随后又发布了“未来三年30部电影100亿票房”的新目标,可见华策影视要成为影视两栖公司,而对于我更为熟悉的电影行业,只能说,前路不易;另一方面,公司自2022年6月开始切入短剧赛道,目前已有六支队伍。 目前,从财务角度,公司营收自19年腰斩后,大体迟滞增长,净利自20年扭亏后,大体迟滞增长。 2024年,公司在如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的业绩表现下,又传出了新消息,24年3月22日公司在发布的异动公告中提到,公司与月之暗面公司(Kimi)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Kimi模型是国内月之暗面(2023年3月成立)开发的AI助手,目前的主要功能是资料整理、快速阅读,用途主要是剧本评估、辅助编剧,公司也在尝试将其应用在影视剧制作全流程。由此,华策影视蹭上了AI概念,并随后收获了3个涨停。 公司也成立了AIGC应用研究院,进行技术储备,进而推动商业化落地,从财务角度来看,距离真正的推动公司业绩,尚需时日。 虽然如上的论述很悲观,公司自电视剧业务触顶回落后,先后接触了网络剧、短剧、电影、大模型等业务,左支右绌后,然而,业绩依旧如同死水,多年迟滞增长,但是,公司的现金流存量还是很不错的,根据23年年报,类现金50亿,短期借款7亿,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亿,也算是一个富家翁,只不过失去了成长性罢了。 四、华策影视的估值 华策影视是我接触的第一只电视剧股票, 对于电视剧股票的投资逻辑,想必和电影是一样的,电影是赌爆款,电视剧可能也是,毕竟,电视剧行业整体而言,是一个缩量市场,这也和电影行业一样。 因而,可以多多关注华策影视出品的电视剧,如果在观剧的时候觉得是大爆款,就可以提前低位建仓,最近公司逐渐舍弃了“IP+流量”的传统打法,更多强调“内容为王”,真是有可能会发现一些事前无人关注、事后证明是爆款的好机会。 另一种投资方法是,根据公司K线图,只要低位就可以建仓,例如4元以下,提前埋伏,然后就等爆款,或者等价格周期性上涨,反正公司的现金流存量很好,公司的业绩虽然失去成长性但是日子也是小富即安,不必担心公司暴雷,因而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0 阅读:12

极简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