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米洛舍维奇被捕过程:家中被断水断电,女儿建议父亲开枪自杀

奇人看其事 2024-08-25 13:34:36

米洛舍维奇死了,这位前南斯拉夫的风云人物病死在海牙监狱。

从2001年6月被移送至海牙监狱,到2006年3月病逝,他在监狱度过了凄凉且注定结局的五年。

早在五年前,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结局,包括他自己。

许是如此,当初一群南联盟防暴警察包围米洛舍维奇住宅时,其女儿才会大喊:“父亲,自杀,不要投降!”

米洛舍维奇没有自杀,这位前南联盟主席想要活着,带着一点希望活着。

许是这点“希望”,给他本就悲剧的人生添了几分凄凉。

一、双亲自杀筑自强

“米洛舍维奇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南斯拉夫人民心中的领导过反抗北约轰炸的英雄,是西方国家眼中的“战争犯”,是共产主义者中“拒不归顺的布尔什维克”。

是褒是贬,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他在政治上是不可低估的强者。缔造他政治上的强大,与家庭不幸有莫大关系。

1962年,米洛舍维奇父亲自杀。

1974年,米洛舍维奇母亲自杀。

时至今日,几乎没人清楚他父母双双自杀的真正原因,只能将这一切不幸归结于“铁托时代的强压政策”。

尤其是米洛舍维奇母亲自杀时,正值南联盟清洗塞尔维亚干部的高潮时期。他对此倒没将一切不幸归结到“铁托主义”,不过也承认“家庭不幸给他带来了很大影响”。

话虽如此,也并未阻止他从政的步伐。

铁托时代的党国政治,讲背景、重关系。

一个出身塞尔维亚东正教(铁托时代压制塞尔维亚族强权)的普通人,注定在从政这条路走不远。

他走不远,其妻子马尔科维奇却有极深的政治背景。

马尔科维奇出生名门,父亲、叔叔是铁托的亲信、战友,有妻子搭桥牵线,米洛舍维奇拥有了常人可望不可即的政治本钱。

马尔科维奇

依凭强有力的政治背景,他认识了斯坦鲍利奇。

相较妻子的极深的政治背景,斯坦鲍利奇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只年长马尔科维奇五岁的政坛新秀,父亲是前南联邦主席、铁托老战友,属南联邦最有权势那一小撮人之一。

不同于其父亲义无反顾追随铁托,斯坦鲍利奇对铁托时代颁布的部分政策极度不满,包括对塞尔维亚的过分约束。

米洛舍维奇作为“铁托时代的孤儿”,自然也是不满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而建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

依托妻子、斯坦鲍利奇强大的政治背景,米洛舍维奇一步步往上爬,手中权势越来越大,野望也越来越多。

正是从这时,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虽说斯坦鲍利奇和米洛舍维奇对铁托时代针对塞族人的过分约束同样感到不满,斯坦鲍利奇始终以求稳为主,并不想将铁托时代建立的一切推倒重来,哪怕后来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实行政策也建立在原有基础上。

反观米洛舍维奇,更坚决、更彻底,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孤勇,在民族问题上愈发“出格”。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借助塞族人对铁托时代所留下的民族政策的不满,用一场大的民族运动推翻一切,使得塞尔维亚人掌控全局。

倒也不怪他对此执念深重,实在是铁托时代受尽了气。唯有塞族人翻身做主,彻底颠覆铁托政策才能平息心中怒火。

他的决绝、彻底,注定要和斯坦鲍利奇分道扬镳,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将来。没有撕破脸皮的两人,维持着表面平和。

1987年冬,米洛舍维奇被派往科索沃解决塞阿两族的冲突。按照斯坦鲍利奇的意见,以安抚为主,居中调停。

怎料他一到科索沃,就发表了著名的科索沃波列演说。

“塞族人将不会被别人打败,他们将打败别人。”

此话一出,立即赢得了塞族人的支持,同时也惹怒了阿尔巴尼亚族,以及一群非塞族、求稳官员。

在这群人看来,米洛舍维奇此举有意挑动民族矛盾,采取的措施过于激进,故而纷纷谴责他,有意发难。

素来支持他的斯坦鲍利奇第一次出面调停,而非继续站在米洛舍维奇这一边,然而米洛舍维奇并不担心,他还留有后手。

二、科索沃战争

就在遭到谴责之际,电视台广播了会议内容。

这一招,够狠!

米洛舍维奇作为一名成熟的政客,明知道和握有实权的斯坦鲍利奇等人硬碰硬讨不到好处,偏偏走了这一步,只因他手里握有“民意”这张底牌。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愈发激化。之前有铁托强压着,没人敢主动跳出来打“民意”这张牌。

铁托逝世,问题愈发严重,此前受到打压的塞族人蠢蠢欲动,他当出头鸟虽会被群起攻之,身后也会有一群坚实的盟友。

他是民族主义者吗?从支持塞族人的举动来看,似乎是的。不可忽视的是,他还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政客。

政客讲究利益,当时“南斯拉夫主义”、共产主义均都式微,要想上台获得话语权,借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错。打出“民意”这张底牌后,斯坦鲍利奇等人陷入了被动,一大批“保守派”被罢免,紧接着是斯坦鲍利奇被迫辞职。

昔日亦师亦友的两人,彻底对立。

值得吗?于那时候的米洛舍维奇来说,很值。联邦党政机构、赛共和国等原领导层来了一场大换血,上台的几乎是塞族强硬派。

不止于此,他还打算让整个南联盟来一场大清洗,包括其余几个共和国。

一时间,大塞尔维亚主义喧嚣尘上,他个人声势达到了顶峰,却也直接导致南联盟、南共解体,而解体的导火索正是“废除科索沃省自治权”。

科索沃自治省不大,却一直是影响塞尔维亚局势的核心问题。科索沃百分之九十都是阿尔巴尼亚族,由于阿、塞两族矛盾由来已久,科索沃一直闹独立。米洛舍维奇上台后,就一个态度:科索沃不能独立。

态度强硬的他,干脆绕过1953年制定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自治权,这一手算是捅了“马蜂窝”。

科索沃阿族人开始罢工、罢课、游行示威,阿族人越反抗,塞族人就越镇压,科索沃的“闹剧”让其他共和国傻眼了——直接绕过南联邦政府,取消一个省自治权?岂不是以后还能取消共和国的自主权?于是其他共和国领导人纷纷反对。

1991年,南联盟解体。

不可否认,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南联盟逃不过解体的命运,如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等,最终都被迫解体。

然而南联盟解体过程迅速、暴力,充斥着战争、反抗、镇压,与米洛舍维奇采取强压政策关系颇大。

南联盟虽然解体,他本人却成了塞尔维亚的英雄。不过这位“塞尔维亚的英雄”并未停止压迫科索沃,试图让科索沃认可塞尔维亚。

科索沃,成了一个“火药桶”。

尚未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米洛舍维奇为彻底控制科索沃,先后在科索沃发起了数场战争,打击阿族非法武装。

彼时美国为首的北约正愁找不到借口干预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科索沃冲突便提供了极佳借口。

西方国家的介入,让米洛舍维奇有些愤怒。

毕竟他上台之后其实一再向美国示好,结果美国不买账,如今还要干涉“塞尔维亚家务事”,显然威胁到了他的政权统治,高低得干一仗。

三、悲情人生的悲剧收场

这一仗,将米洛舍维奇打得彻底没脾气。

那些年南联盟大搞政治运动,而美国与苏联冷战期间却在大肆发展军事,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一开战,北约全程空袭。南联盟的防空体系、军工厂、战争机器等被炸了个遍,南联盟在米洛舍维奇带领下奋勇反抗。

“内战”演变为“外战”,他从最开始的斗志昂扬到最后被迫服软,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

战争结束,斗争依旧继续。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意识到米洛舍维奇政权是北约干涉南联盟内政的一大阻力,这位“塞尔维亚的的英雄”奉行民族主义,加之科索沃战争,美国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让米洛舍维奇下台。

为颠覆米洛舍维奇政权,美国下了血本。不仅派了情报机构进入南斯拉夫,同时还给米洛舍维奇敌对派提供了大量资金。

这也是美国一贯手段,利用所谓“公知”从内部瓦解一国政权。

在美国操纵下,塞尔维亚响起了不少反对米洛舍维奇的声音,这让米洛舍维奇有些慌了。

毕竟科索沃战争失败,给他宣扬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内的反对声音、国际局势的变化,确实让他的民众支持率下降了不少。更要命的是,联合国以“战争罪”起诉了他。

为求自保,米洛舍维奇决定反击。

他错误地估计了民众支持率,操纵提前进行大选。只要能在大选中获得连任,他便有机会挽回民意。

然而自从对科索沃采取强压政策以来,事情就已经失控。即便提前进行大选,他的支持率也不足以获得连任。

毫无疑问,政治高手这次栽了跟头。

未能继续连任的米洛舍维奇,只能被迫接受命运安排。原本国际法庭以“战争罪”起诉他,如今也得以进行。

新上台的科什图尼察是不满米洛舍维奇的,起码不满于当时南斯拉夫被孤立的处境,他急迫想要重建国家,美国愿意提供经济援助。

投桃报李,米洛舍维奇成了“筹码”。尽管知道刚上任就下令逮捕一位颇具争议、又一贯奉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前总统不合时宜,科什图尼察还是下了令。

当大批警察出现在家门口,米洛舍维奇知道一切都完了。

不过局势并非一边倒,警察包围米洛舍维奇住所的同时,亦有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围在四周试图阻止。

阻止是徒劳的,警察还是发起了冲锋。

不过就在冲进去那刻,还是遇到了阻拦,米洛舍维奇的女儿玛利亚向警察开了枪,虽未打中,却延缓了冲锋。

毕竟是前总统,抓捕不宜过火,不然政府面子上也不好看。警察退了出去,并下令断了住所的水电。瞧着围而不散的警察,玛利亚近乎疯狂的对父亲高声喊道:

“父亲,自杀,不要投降!”

躲在屋内的米洛舍维奇最终也没鼓起勇气举枪,而是走出住所被警察带走。一场“闹剧”,暂时收场。

在米洛舍维奇遭到审判的同时,那位高喊着让父亲自杀的玛利亚也受到了关注,不过真正让世人关心的,还是米洛舍维奇接下来的命运。

即便自从他被捕之后,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依旧有许多人想亲眼见证。

一次次审判,一次次反抗。

站在审判席上的米洛舍维奇蔑视的注视着审判长,以一种不服输的高傲态度回应着那些意欲击垮他的人。

他没有坚持到审判最后,病死在了狱中。

仿佛这也是一种挑衅,以“病死狱中”的方式向那些审判他的人宣示着“塞尔维亚人的苦难与不屈”。

米洛舍维奇逝世,围绕他的讨论却从未停过。

有人称他是英雄、是屠夫,也有人说他是拒不归顺的布尔什维克。不管是英雄、是屠夫,终归是悲剧的一生。

看似能干、聪明,辗转腾挪于东西方的米洛舍维奇,掌握大权时正值冷战结束,这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英雄”以近乎决绝的方式和西方碰撞,结果摔得粉身碎骨。哪怕是英雄,也是生不逢时的英雄。

生不逢时,有了那近乎悲壮却悲剧的一生。

0 阅读:0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