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网成为“学术公敌”人人喊打以来,其态度一直相当低调,又是登门道歉,又是立案后“诚恳”表示积极配合。
这还是那个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知网吗?是不是我们误会它了?
知网的力量有多大?千万别这么想,这只是知网审时度势的权益之举,它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其实知网事件早就在2021年12月就开始了,首先是由长江日报独家披露赵德馨教授事件,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社转发该文,央视网还专门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
按理说三大央媒集体发声,这事上热搜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但之后知网的第一次道歉,赵德馨教授的回应都发生在媒体上,仿佛这件事跟大众无关。
直到今年5月,知网因赔偿金过高提起上诉,这才彻底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可是这期间包括央媒在内,还有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一直不间断的追踪报道,但是其影响范围一直被一股神秘力量限制在媒体层面上。
这可是逼退了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的能量,他们都“惹不起”,普通学子们就是妥妥的“韭菜”了,一茬接一茬割割不息。
初心不在的知网让人唏嘘的是,知网的初心却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
同时,我们不能认为初时的知网,举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署、版权局、发改委等拳头机构的目的,只是为了垄断知识而敛财。
我个人觉得,绝大部分知识本就应该是没有国界,没有壁垒的,它应该是全世界共同享有的,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所在。
而如今的知网,却从卫道者成了知识传播的阻碍者。
知网会消失吗想让知网彻底消失,是“事不关己”的网友们情感上的宣泄,从理性上讲,知网的存在有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因为,知识系统性的整合和可调取,是提高知识普及效率和传播速度的基础,是国家科技有序发展的根本。不应该因为其泛着些铜臭味就一棒子打死,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个人觉得知网回归正途也许要做到三点,第一,剔除商业属性,把目标从盈利转向传播知识本身。
从以往的营收数据看,知网完全有能力负担其整体运转的人工和设备成本,说白了自己养活自己没问题。
第二,让大学联盟和国家教育部门,组成知网新的主管机构,真正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发展和建设,更好的为学术界做贡献。
第三,尝试开辟外网文献查阅通道,因为学术研究的成果终究是要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博取中外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教员也曾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
但是因为一些网络环境的因素,中国学子被局限在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国内是知网的天下,国外的又很难下载”(援引“小机灵”)的窘境应该被打破。
最后,我想说一篇合格的论文,是学子青春时代和学术理想的承载,不应该因为知识以外的因素而留下遗憾,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这也是教育的“失败”。
你觉得知网会变好吗?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希望这是你爱听的话,祝毕业顺利,无以为贺,只好借文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