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最近火了,甚至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还被说成是“丑萌”,丑就是丑,哪来的萌?
这简直就是“侮辱”了“马踏飞燕”青铜像,那么铜奔马到底美在哪呢?
小时候对课本里的“马踏飞燕”没啥大的感觉,觉得不就是在说一匹马,跑得跟飞翔的燕子一样快,值得满篇课文介绍吗?
长大后才慢慢发现,现代人之所以没啥感觉,是因为根本无法体会和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
首先,马踏飞燕里的马,是四蹄交替行进,而且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说明这马是在走而非大家认为的奔跑,真正的跑马是后腿蹬地后,马身前跃。
试想一匹随随便便遛弯的马,都能和飞燕一样快了,那么如果它奔跑起来,能有多迅速呢?
古人仅仅通过这一个巧妙的设计,就留给人对马奔跑速度的无限遐想。如果按照今人的理解,这马最快也就是和燕子一样,还想描述的更快,大不了再换个参照物,但想象空间也就到头了。
这种美,已经超越了物理逻辑的范畴,直抵心灵。
再来看看这个所谓出圈的“绿奔马”,这充满了另类智慧的一双大眼睛,被大众冠以“丑萌”的名号,娱乐下大家也就算了了,跟美一点也不着边。
但是改编自文物就真的合适吗,有人说这样未尝不可,作为玩偶它可以引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呀。
其实这只是引起了观众对文物的猎奇心理,而不是对美的追求,一个是玩票心态,一个是体验文化传承,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古时候人们的审美境界之高,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连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美化的细致入微。
举个例子,现代人吃的火锅,名字恰如其分,就是个直白且平淡的说明,而宋朝把火锅美其名曰“拨霞供”,皆因在锅中不断涮动的肉片色泽宛如云霞,多美的名字。
还有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你说美不美。哪里像今天的美食博主们,只会说“嗯,真好吃,入口即化,外焦里嫩“之类的词语。
一个时代的审美,既可以浓缩在艺术作品之上,又可以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是美的载体。
如果古人穿越而来,看见今天的“马踏飞燕”玩偶,想必是会吓得昏死吧,万万理解不能。
“以丑为美”竟然也渐成趋势,网络上充斥着“卖丑”博流量的视频,“giao哥”就是典型的代表,甚至还出现了名为“giao语”的语言系统,其他吸引眼球的视频更是不胜枚举。
“丑”文化的出现,也许部分反映了有些人急需所谓的优越感,当你“嘲笑”某个对象的时候,就会自觉“高人一等”,这种心理变化却是能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回到“马踏飞燕”玩偶,有人会说这样上纲上线大可不必,但其实审美的倒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进行着的,今天可以这样丑,明天就能换着花样的更丑。
而作为汇集着艺术品的博物馆来说,通过这样的伎俩吸引关注,手法实属下乘。
在这方面,真应该跟故宫文创好好学学,大众的审美能力一直都在,只是没有被合理的激发,而做出美的事物,要花费大量精力,做丑那就极其简单了。
这样的趋势,实在不应该流行下去。
你对“马踏飞燕”玩偶怎么看?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