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去世后,蜀汉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轨道和趋势呢?半点不由人

采蓝说历史 2023-12-11 10:03:00

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丞相终究还是作别了西天最后的一抹云彩,要走了。尽管他有着“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不甘和不舍。

临终前,后主刘禅担心相父诸葛亮一走,蜀汉整个操作系统就瘫痪了,赶紧派人从成都赶往丞相处询问蜀汉的操作说明书。诸葛亮心领神会,直接点明,在他之后,蒋琬可以担当大任;蒋琬之后,费祎可以主持大局。但在被问及费祎之后时,丞相沉默不语了,意思很明显,不是我诸葛亮不想当那个推荐人了,而是人才凋敝的蜀汉真的没有什么人值得推荐了。

丞相驾鹤西去后,被丞相大力推荐的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被后主刘禅提拔为尚书令,总领国事。蜀汉来到了第二届领导班子的蒋琬时代。

蒋琬这个人是值得和大家说道说道的。

他是荆州零陵人,很少就有一定的才气和才名。但是由于身处不怎么受荆州高层待见的荆南四郡,所以仕途发展也不是很惊艳。后来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收复了荆南四郡,蒋琬趁势归顺了草创老板刘备。

刘备集团在人才方面长期处于饥渴状态,自然不会太挑食。先是把蒋琬放在了州书佐(相当于秘书、文书)的岗位锻炼了一下,然后在刘备入川后,下放到广都做广都长,算是进入了刘备官员系统的实职序列了。

但是,蒋琬可能是觉得自己有点大材小用了,对领导安排的岗位和工作并不怎么上心,经常在上班时间喝酒,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这和庞统的经历非常相似,也和文人自古就自带清高基因有关。

有一次,刘备悄然到了广都考察工作,发现蒋琬的工作责任心严重不达标。便准备拿蒋琬开刀,杀鸡儆猴,严肃严肃一下工作作风。因为老刘刚刚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得到了益州,民心民望的基础并不好,所以对工作生活作风等问题是非常在意的。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

眼看蒋琬同志就要领盒饭下线了。时任军师将军的丞相说话了,他跟老板刘备说:“蒋琬这个人不是等闲之辈,将来可以作为总理培养,这小子搁这确实是有点浪费了。他的核心功能在于安定万民,不适合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您要不先别急着杀他,再考察考察?”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江湖之中,处处都是人情世故。刘备一见自己高薪聘请的总经理诸葛亮都如此青睐蒋琬,自然不会把蒋琬怎么样了。相反,蒋琬还因为得到了丞相的赏识,迅速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不久之后,蒋琬调任什邡令。然后在刘备拼尽全力拿下汉中那块核心市场后,蒋琬又吃了公司扩大规模的红利,被调到总部做尚书郎。

在刘备给二弟关羽报仇却把自己给搭进去了之后,蒋琬春风得意的时候终于姗姗而来了。一是之前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二把手,在人事方面的权力要优先满足一把手刘备,诸葛亮成为一把手之后,蒋琬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刘备夷陵之战梭哈式的惨败,使得蜀汉人才急剧断层,蒋琬那原本少得可怜的竞争对手都被刘备带走陪葬了。

诸葛亮开府主政后,蒋琬就直接进入了丞相的核心班子,最开始的岗位是东曹掾,不久迁为参军;丞相北伐驻汉中后,蒋琬与长史张裔留成都,统丞相府事。看到没有,这就是核心中的核心,骨干中的骨干。

张裔死后,蒋琬代为长史加抚军将军,成为了成都政务的一把手,干的是当年丞相干总理时的那摊活儿。俨然就是丞相在成都方面的代言人,关键是蒋琬还干出了弱化版的丞相当年亲自操刀的效果。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鉴于蒋琬如此让人欣慰的表现,丞相在汉中经常公开为其背书,树立权威拉选票。丞相说蒋琬是蜀汉的冠军拼图,是自己相得益彰的革命同志。

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丞相都这么说、这么做了,蜀汉群臣又不是傻子,都知道蒋琬便是丞相钦点的接班人了。

为了让蒋琬的接班之路更加顺利,丞相还在跟老板刘禅的私信里不吝对蒋琬的赞美之词,算是提前在刘禅那里做铺垫了。话说得相当直白:我死了之后,蜀汉就交给他了。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就这样,蒋琬被丞相一手带到了蜀汉集团的顶圈,成为了蜀汉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在此,大家是不是可以心疼英年早逝的马良三秒钟呢?

蒋琬继承了丞相的权力和位置,但并没有继承丞相的岗位和称呼,因为丞相在蜀汉和曹魏都是专属称呼,除了诸葛亮和曹操,其他人再坐在那个位置上,多少都会觉得有点尴尬和羞愧。

丞相去世后,蜀汉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最初的丞相府恢复成了尚书台,蒋琬以尚书令兼益州刺史的身份统筹国家政事。又于次年四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彻底完成了对丞相的接班。

但是,丞相是蜀汉的符号,是支撑蜀汉存世的精气神,他老人家一走,相当于蜀汉的擎天柱没了,所以在丞相去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蜀汉上下都笼罩着一种悲观而又消极的情绪:丞相没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从这个角度来说,蒋琬也算是临危受命了。蜀汉上下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了蒋琬这个丞相接班人身上。你蒋琬能不能像丞相一样带领我们,永远可以触碰到希望之光呢?若是你蒋琬辜负了丞相的厚望,蜀汉将何去何从?大家又怎么面对和认知丞相的临终布局呢?

所幸,蒋琬不负众望,证实了丞相托付对了人。

蒋琬上位后,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该干嘛就干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躬身示范啥叫淡定,啥叫按部就班,啥叫安心活在当下……慢慢地,蜀汉变得踏实了,蒋琬也得到了大家的真正认可。

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蒋琬是不是看起来有点无为而治的味道?其实这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组织的领袖和象征说没就没了,空窗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之中,是非常容易走向极端的。丞相死后,蜀汉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可以镇住台面了,蜀汉是非常容易陷入动乱的。

由此,咱们回头来看看丞相提前二十年就着手提拔和培养蒋琬这个“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的大器之才,是不是相当的让人觉得细思极恐?

可蒋琬终究不是丞相,他即便合格地完成了丞相平稳过渡的战略嘱托,但还有很多事情是他无能为力的。首当其冲的是蜀汉的政治路线该如何延续?丞相的政治纲领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是蒋琬却没有能力去延续这一政治纲领。蜀汉本来就势不如人,丞相去世了又相当于自断一臂,还拿什么去北定中原呢?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让蒋琬头疼!因为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拒不承认曹魏立国的合法性,他们一口咬定曹魏是窃国贼,自己才是汉室正统。这玩意相当于两个类似品牌互相攻击对方是假冒伪劣品牌,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怎么样呢?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会慢慢遵守“实力为王”的潜规则。当初蜀汉说曹丕是害死汉献帝篡位的,可现在呢?汉献帝一家世袭山阳公,活得好好滴;你们说曹魏是汉室的高仿品,你们才是正品,那你得不停地维权呀,若你们自己都销声匿迹了,时间长了,吃瓜群众谁还会替你操这个心?还有中国自古以来,正统枢纽就在北方,没在四川过,蜀汉偏安久了,就会被市场遗忘。

那么,弱者的假货应该如何与强者的真货竞争呢?你必须不停地满世界嚷嚷对方是假货,是盗用或者霸占你的品牌,你不服,你要拿出同级别的产品来跟他们打擂台。这样你才能真正吃到原始品牌的红利,否则,消费者最终会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也正是因为如此,丞相执政蜀汉时,隔三岔五就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目的就是向世人宣告,曹魏是个反动政权,真正的汉室正统目前正在四川努力,大家不要忘了这一茬,要对我们有信心,我高低要拿回属于我们的版权。

北伐,是蜀汉政权存续的理由!

但是,蒋琬为什么对北伐之事感觉如此头疼呢?一是自身能力确实不如丞相,丞相北伐多次都无功而返了,自己还能指望什么大力出奇迹?二是曹魏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根基越来越深了,局势越来越稳了,挑战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三是蜀汉自身实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公元238年冬十一月,也就是蒋琬接班的第三年,他北上汉中坐镇了。

蒋琬北上汉中,明面上看是和丞相一样,奔着北伐去的,但其实也就是为了消除政治压力的虚晃一枪。

大家知道,公元238年十一月,司马懿都平定辽东一个月了。如果蒋琬真的有心北伐,为啥不选择司马懿身陷辽东战场这个有利时机呢?而且,就在蒋琬亲赴汉中的两个月后,曹魏皇帝曹叡崩了,这么一个有利时机,蒋琬还是没有任何动作。后面又过了两年,蒋琬方面还是没动静。由此可见,蒋琬去汉中就是摆出个架势给世人看的,他的本意就是一个拖字诀。我装腔作势要咬你曹魏,是因为我蜀汉没有忘记自身的政治使命;但是我迟迟不见动静,是因为我家不太富裕,得小心翼翼地精打细算。

公元241年,估计是实在拖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蒋琬提出了一个战略方案:出秦川道路艰险,拿不下来,咱要不顺汉水东下去打东三郡(也就是孟达当初那一块地盘)?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这个方案一抛出去之后,蒋琬马上又非常巧合地生病了。

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这是啥情况呢?还是蒋琬的障眼法。我不能不作为,所以我提出打东三郡。但是我也知道打东三郡那就纯属玩笑话,东三郡地处天下腹心,打得下也守不住,北有曹魏,南有东吴,蜀汉这点兵力不够看的,所以,我只能生病,你们总不能要求领导带病上前线吧?你们赶紧趁我生病的时间,使劲反对我吧!我保证会接受你们的反对意见的。

蒋琬这个提案果然遭到蜀汉朝堂的一致反对,成都方面甚至派了费祎和姜维专门去喊停。劳民伤财地去打一块没啥战略价值的地盘,蒋琬你是认真的吗?

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蒋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又慢慢拖到了243年,最后终于上疏坦承了自己的终极意见:

第一、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魏国很强大,速胜速决不大可能;

第二、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要想打赢曹魏,必须要东西一起群殴。

第三、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但江东鼠辈实在靠不住。

第四、辄与费祎等议——我和同志们商量过了。

第五、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要打只能打凉州方向。

第六、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推荐姜维同志落实此事。

第七、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我屯兵涪城负责策应。

随后,蒋琬自汉中撤兵回了涪城。与此同时,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侍中董允亦加辅国将军;镇南中的马忠加镇南大将军;镇汉中的王平加镇北大将军;督江州的邓芝迁车骑将军;特殊政治需要的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开始正式登上高级台面。

蒋琬这一行动还是政治表态的用意要多一点,啥意思呢?北伐还是要继续北伐的,但是咱们筹码有限,不能下大注,只能小打小闹。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几个月后,曹爽下令伐蜀了(本质目的是想整顿关中的军事秩序,让表弟夏侯玄能顺利插手被司马懿经营得铁板一块的西北军务)。

六年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七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

此时的汉中仅有三万人,而曹魏则号称十万大军,曹魏举国震动。

而且蒋琬之前的设计是基于蜀汉主动出击的基础而定的,现在变成曹魏突然主动出击了,反而有点防守节奏跟不上,因为涪城离汉中较远,蒋琬的主力大军策应效果难以发挥。

但最终的结果是,人家曹魏根本就不是认真来打仗的,被王平给抵挡住了,刚刚上任的大将军费祎率诸军救援,魏军大败。

这次行动,蒋琬并没有直接参与和干涉,而是把指挥权交给了费祎。一方面是因为蒋琬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另一方面还是在潜移默化地执行丞相的既定方针,要巩固费祎的接班顺序。按照老领导的指示,有条不紊地进行多代异姓权力交接,这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一直都是比较罕见的,这需要多么坚定的公心去战胜那无处不在的私心?这不就是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禅让制吗?

此后,蒋琬自感时日不多了,于是便挑明自己不打算北伐的意见,把汉军主力从北伐桥头堡汉中退往涪城,汉中尽留适量的防御军力。这背后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蜀汉全面转攻为守了,北伐偶尔用来做做插曲还是可以的,但不再是主旋律了。

这样的战略路线,蜀汉一直沿用到什么时候呢?一直沿用到蜀汉的第三届政府退台——也就是费祎遇刺身亡的时候。

费祎死后,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的姜维姜伯约开始想入非非了。他一直觉得是费祎限制了自己的才华发挥,现在费祎走了,他是蜀汉军中最大的大佬了,他必须要开启暴走模式,证明自己是不逊色丞相那样的猛男。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咱再回个头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蒋琬、费祎蜀汉当家的时候,要选择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路线方针呢?大致原因其实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领袖弱化、对手强大、自身弱小,是主要原因。这一点,费祎曾对心有猛虎的姜维说得清清楚楚: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但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必须要有,因为不把这点原因解释出来,大家不会明白一个像丞相这样的领袖对于一个政权意味着什么。

汉末争霸天下的那些势力集团,追根溯源,其实都是联合创业或者集资创业。所不同的是,刘备集团是草根集资创业,相当于现在的村集体企业,这种集团有了一个什么特征呢?那就是成分特别复杂,股权十分分散。就蜀汉集团来说,河北老兄弟、徐州原始资本、荆州融资势力、益州本土势力、东州骑墙势力、各地溃散投降势力、江湖游散势力,这些在蜀汉集团内部是犬牙交错的。

刘备时期,他能做到以德服人,再加上蜀汉集团处于企业上升期,各自的利益和私心都能得到较好的照顾,这种不同派系之间的内部矛盾其实并不尖锐。

丞相时期,他能做到以才服人,丞相自己以身作则,以法治国,尽量把一碗水端平,即便有些人有点小九九,如李严、魏延等,也没那个脸来公开挑起这种内部矛盾。

但是,到了后丞相时代,蜀汉局面风云突变,因为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你的德才和声望都达不到先主和丞相那个级别。不服你的人慢慢就多了。

搞企业管理,即便有一部分人不服你,其实也不是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这个企业要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要用功绩来掩盖和弹压那些内部矛盾。比如曹魏政权从曹操开始,就一直是这么干的,一遇到什么比较棘手的内部矛盾,就到东吴身上去刷战绩去了。这就是一白遮百丑的道理。

但是蜀汉具备这种基础条件吗?显然不具备,穷人的家不好当呀,顾头不顾尾。

所以,蜀汉很多问题在丞相那里都不叫问题,但是到了蒋琬和费祎手里,那就真是事了。蜀汉没有定海神针了。

大家记住一点,凡是仲裁、奖罚、权威、坐镇这些事情,一个集威望、德行、纲领、才能、资历、手腕于一身的人,是首要且必要的条件。

后丞相时代的蜀汉,蒋琬和费祎的能力极限其实就是尽力保证丞相打造的局面不崩盘。也就是所谓的继承、维稳和萧规曹随。但大局面稳住了,小问题却没办法弹压了,蒋琬、费祎时代的小范围矛盾慢慢开始抬头了。

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这种内部裂缝的集中体现是啥呢?就是主战派和投降派的矛盾露出来了。因为很多人认为你蒋琬和费祎是不可能达到丞相那样的高度的,丞相没了,蜀汉的希望就没了,所以,在丞相刚走不久,蜀汉便出现了”藏匿户口,士兵逃逸“这种事情了。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还有,就是原来被先主和丞相拧成一股绳的各个派系的势力,开始不同心同德了。很多人对蜀汉“荆州派为顶端、巴郡为辅、益州本土受限”的政治格局不满意了。尤其是姜维当权时期,你特么一个魏国降将,凭什么领导我们这些世代扎根益州的本土士族,你真以为你是丞相了?

总而言之,权力游戏中,威望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不是那个众望所归的人,根本没办法带领大家做到万众一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蒋琬和费祎必须要做出政治上的妥协。一方面少折腾,减少军费开支和出兵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大赦天下,释放一些政治立场有问题的罪犯。

为啥要这样做呢?因为你折腾过度,人家不乐意,容易狗急跳墙。因为那些罪犯背后,都是牵扯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人家会给你施压,要你平反。你蒋琬、费祎不这么做,人家慢慢胆子大了,会图穷匕见的。

但是这么做其实也是一个恶性循环,很简单一个例子,你三年搞一次大赦天下,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心里就有数了,只要不干十恶不赦的事情,再大的罪行顶多也就是到里面呆三年。犯罪成本极低的时候,各种罪行就益发难以控制,社会和政治秩序就更加难以维系。

蒋琬、费祎不是不懂上述这些道理,还是无能为力的原因。

有一说一,蒋琬和费祎同时在世的时候,他们的任务还是完成得相当不错的,毕竟把蜀汉的局面给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拐点就出现丞相去世后的第13年,因为在这一年,剩余蜀汉三英中的蒋琬和董允同年去世了,费祎一个人独木难支,一些潜伏多年的妖魔鬼怪被解除封印了。比如陈祇和黄皓就开始弄权了,还有,蜀汉最无耻的卖国贼谯周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但真正给蜀汉宣判死刑的时间其实是253年,因为这一年蜀汉最后一个明白人费祎遇刺身亡了,有一个叫姜维的等了好久的“有志青年”要彻底放飞自我了。

一个政权的死亡和衰老,都是无可避免的。但显然蜀汉是穷人版的死亡和衰老,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医疗保健条件有限,它比正常的衰亡速度快了许多。嗟乎?!叹乎?!

1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