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正在成为各大城市的“抗疫”标配。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相信大家能够发现,这一轮奥密克戎袭击下,防疫方式相较前两年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核酸检测成本降低,检测能力加强,全员筛查成为发现病例后的常规操作,在那些出现疫情的大城市,商场、超市、公交地铁等公共场合,普遍开始要求48或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
在动态清零的目标下,常态化的核酸检测,逐渐重塑我们的生活。过去两年里只用绿码就能出门,现在要出一趟门,核酸证明成为和身份证一样重要的凭据。
那么,对各城市而言,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到底要花多少钱?疫情影响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如何消化全员核酸检测产生的巨大成本?
01
根据东吴证券的统计,4月以来,我国已有超过15个城市宣布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中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包括盐城、淮南等三四线城市;常被使用的频次为每周、每3天或每48小时检测。
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成为“抗疫”的标配,各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启发。
来源:网络
今年以来,深圳人就在不停地“捅喉咙”。在3月份的疫情中,深圳较早推出了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地铁的防疫措施,随后不久,深圳提出了“步行15分钟核酸服务圈”。
在小区、城中村、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大规模地设置采样点,提高检测能力,同时要求48或72小时核酸凭据进出卡口。这让深圳在这一轮疫情中,快速地筛查出了感染人群。
相较于封城前没有进行过全员核酸的上海,深圳的防疫经验,有利于快速清零,避免长时间的持续封城。从经济代价最小化的角度看,确实是动态清零方针下的相对更优的“解”了。
来源:东吴证券
所以,大规模核酸检测,加上卡口凭检测结果进出,很快成为各大涉疫城市的标准动作。
比如4月11日起,乘坐武汉地铁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还有一些更“绝”的地方,不做核酸就赋黄码,寸步难行。
48小时或者72小时的“保质期”,要求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对于那些千万人口的一二线大城市来说,这就得建设大量的采样点,抽掉大量的采样人员。
在此次会议宣布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前,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这一规划。15分钟算得上是一个大家能接受的结果了,如果排队时间太长,常态化检测也是一种巨大的折腾。
02
按照东吴证券的测算,全面封控两周造成的(本地)经济损失,为该城市当月GDP的32%左右,局部封控的损失要小得多,约10%。
而且,经济停摆、企业停产,直接的GDP损失只是其一。如果疫情反复,或者像上海那样长时间得不到控制,清零的封锁期过长,那么资金外流、产业链出逃,将会是更潜在的影响。
来源:东吴证券
所以,全员核酸检测虽然比较折腾,但毕竟能够早发现,防止疫情扩散。像江苏江阴,日前更是推出奖励政策——连续5轮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奖励100元。
但是,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必要性比较足的,通常是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一二线城市,而这些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核酸检测的资金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
还是引用一份来自东吴证券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估算,如果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其一年的成本上限约为1.7万亿元,占2021年中国名义GDP的1.3%、公共财政收入的7.2%。
为什么是1.7万亿元呢?
测算的基数是:第一,一二线城市的总人口为5.05亿人;第二,人均费用按照混检8元/人+单人单检24元/人价格的中间值,也即16元/人算;第三,48小时的检测频率。
当然,不是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有疫情,也不是所有有确诊病例的城市,都实行了48小时或者72小时检测,检测范围也未必是全员,更可能是按照三区(封控、管控、防范区)划分,只对重点区域检测。
来源:东吴证券
但是我们得考虑到,这一笔支出并非全部。
按照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规划,各大城市得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硬件,比如现在多地推出了那种流动检测亭,成本也在几万元左右。至于人员开支,更不用说了。
另一方面,相较于2020年上百元的单人检测费用,现在的检测成本,已经压降得很低了。
如北京最新的混合检测价格,已经由每样本5.9元降低至3.4元。深圳则开始采取20混一的检测模式,要继续压降成本并不容易。
目前,武汉的GDP体量也才1.7万亿元左右。2021年,全国只有24个省区的GDP超过了1.7万亿元。而全国2021年的税收总收入,一共只有172731亿元,1.7万亿等于十分之一。
03
拿出GDP的1.3%来做核酸,算大账,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算小账,这笔钱对一些城市造成的压力,会显得更加真实。
根据七普数据,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已达到18个,按人口数量排名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武汉、杭州、临沂、石家庄、东莞、青岛、长沙和哈尔滨。
来源:网络
以武汉为例,如果放宽到72小时核酸,也就是三天做一次,那每人每月需要做十次,共160元,一年为1920元。武汉常住人口为1232.7万人,一年的费用就在236亿元左右。
武汉2021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78.65亿元,236亿元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当然相对于封城造成的损失,这已经算是更小的代价了。
不过,即便是位居头部的一二线城市,也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绝大多数城市的财政自给率,也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除以支出,都是要低于100%的,得依赖转移支付。
来源:网络
要让这些城市拿出几十亿、几百亿的钱,来花在做核酸上,那还是很“肉疼”的。
特别是像郑州这样的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千亿出头,但常住人口超1200万人,全员核酸检测的成本相当高。所以,郑州今天宣布,公交、地铁、出租车不再查核酸证明。
还有的城市,为了将核酸检测的成本最小化,选择减少流动,减少输入。比如,采取省外人员入境即赋黄码的政策,来变相增加人口流入的成本,减少输入风险。
至于那些中小城市,因为人口流动更少,它们对全员核酸检测的依赖性,未必像这些经过疫情反弹的一二线城市那样充足,而且城市更小,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成本也更低。
不过其“抗疫”成本,体现在另一层面。
来源:网络
通常,这些城市采取管控的“阈值”更低。此前甚至出现过发现一例便封城的案例,还有的地区,没有阳性没有密接,也实施全域封控管理,目的只是“为全员核酸检测做好准备”。
因此,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得付出一定的成本。
核酸检测,的确造富了一批公司,也能够带动就业,只是这种收益相较于疫情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那些大城市的市民来说,在特效药出来之前,在动态清零的策略调整之前,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得接受不停“捅喉咙”的现实了。
不停地核酸,当然要强过封城。只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抗疫攻坚能尽早胜利,和48小时或者72小时核酸检测相伴的日子,不会太长。
动态清零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来抵御病毒,强烈建议核酸早晚两次常态化,这样可以极大的防范风险
要建立常态化核算检测体系,尽快建设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服务圈,要加大核酸检测的频次,要把核酸检测数据和行程码联动,要筑牢全方位抵御病毒的铜墙铁壁,坚决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要算大账,算总账,不要算小账,生命无价,人民至上!
这样下去最后大部分老百姓都吃土
深圳这方面做得最好,每个社区(村都有核酸检测点),还是免费的。而且做到晚上9点。为深圳点赞👍
杭州自给率最高上交中央为什么那么少呢?
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