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各地氢能城市纷纷拔地而起,但要问哪个省份在氢能产业上布局完备、发展很好,山东省当属首屈一指。
政策方面,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密集出台了超过44项扶持产业的政策措施,有不少创新政策在国内都属首次发布,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发电、冶金等领域都取得不错进展。其中在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41辆,在全国名列前茅;围绕“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聚集氢能相关企业、研究机构超过270家,并在本土培育出多家行业龙头,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山东缔造了诸多壮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模式”,正在引领未来中国氢能的发展趋势,带动中国能源结构朝着绿色零碳的健康方向转型。
敢于先行先试,政策护航氢能发展
快速抢占氢能产业风口,离不开当地政策的保驾护航。早在2020年6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
2021年8月,山东省发改委发布《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氢能等开发利用,综合推广利用氢能,建设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和济南“中国氢谷”、青岛“东方氢岛”,着力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城市群。启动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和家庭用能等终端领域应用。
2024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氢能汽车高速免费政策,带动湖北、河南、陕西、重庆等全国7个省市陆续发布氢能车辆高速收费减免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2024年12月,山东省科技厅等11部门印发关于《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氢能领域提出,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
除山东省政府外,山东各地如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市也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出台各项推动政策,从真金白银的补贴,到税收优惠,再到搭建专门服务于氢能企业的投融资平台等,桩桩件件,推动产业起势发展。
以潍坊为例,该地区有不少创新政策在国内都属首次发布,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例如,潍坊将氢能与新能源、储能一同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专班专人推进;鼓励站点合建,加油站、加气站增设加氢功能可免繁琐规划建设手续;支持化工园区之外建设输氢管道纳入城镇燃气管理等。
从试点到体系化推广,构建多元化氢能场景
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山东氢能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2021年以来,山东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大力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全方位推动氢能产业做大做强,让氢能从试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工厂走进百姓生活,通过打造多元应用场景。
交通领域,丰富多样的燃料电池汽车车型、船舶应用于各大场景中。从繁华都市的公交专线,到物流运输的重卡干线,再到城际客运的客车线路,氢能汽车多点开花;还有国际首款燃料电池雪蜡车,成功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现了氢能在特种车辆领域的独特魅力;国内首艘80客位氢燃料电池客运船于济南莱芜雪野湖下水,开启了零碳航运新篇章。
同时“氢能高速”“氢能港口” 等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在济青高速沿线,建成一批加氢站,首创高速公路氢能供给新业态,制定氢能车辆号牌自动识别策略,推动高速公路氢能车辆免费通行,率先打通国内首条“氢能高速”。在青岛港,构建氢源供给体系,建成全国第一座全资质港口加氢站,实现港口50辆氢能车辆应用示范,在潍坊港有6辆氢能车投入使用。此外,青岛港还自主研发完成6台轨道吊氢能改造,打造全球首个氢能港口轨道吊应用示范。
发电领域,建成潍柴动力氢能产业园、东岳未来氢能产业园等氢能热电联供示范项目,在济南等地探索开展居民社区氢能热电联供项目建设。冶金领域,临沂精品钢基地建成世界首条纯氢竖炉示范中试线,推动钢铁企业绿色化和高端化转型发展。
山东的一系列举措验证了氢能多场景应用的可行性,为未来构建以氢能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勾勒出清晰蓝图,让氢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产业链体系完备,培育出多家行业龙头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氢”尽全力的积极态度,山东本土培育了多家行业龙头,同时也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成为国内产业链体系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
制氢及制氢设备方面,泰山钢铁、齐鲁石化、齐塑环保、齐翔腾达、安泽特种气体、齐鲁氢能等已有相应制氢实力;山东海化将副产工业氢提纯,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华电潍坊开展非化工园区调峰电解水制氢试点,打造国内首个火电厂灵活改造示范样板;赛克赛斯近年来开发推出PEM电解槽制氢业务,质量、性能均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并参与了国内多个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山东汉德推出碱性电解槽产品。
燃料电池及核心材料、零部件方面,潍柴动力、青岛氢雄燃料电池、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东岳未来氢能、青岛杜科、仁丰特材、东德实业、阳氢集团等企业都很出色。
其中,潍柴动力凭借自身在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以及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聚集优势,成功开发出5款氢能动力系统,功率覆盖从30kW至300kW;青岛氢雄燃料电池是雄韬股份旗下公司,燃料电池实力非同一般。
济南绿动已经建成了包括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等产品产线,产品能满足氢能多种场景的应用;东岳未来氢能致力于质子交换膜及相关配套含氟功能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其研发生产的质子膜市占率在国产品牌中遥遥领先;青岛杜科的燃料电池模压石墨双极板性能指标达到领先水平。
东德实业在氢循环泵市场中占据较高市场份额;阳氢集团在甲醇重整制氢和燃料电池发电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仁丰特材是国内首家从短缺纤维原料做起,布局制浆、抄纸及后续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卷对卷产品生产线的企业,系列化气体扩散层产品已全面推向市场。
整车方面,山东重工、中车四方、青岛美锦新能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头部上市公司美锦能源旗下子公司)等可以提供氢燃料电池汽车、物流车、机车等相关氢能车辆产品。
加氢站核心装备方面,康普锐斯自主研发的加氢站液驱压缩机,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氢能产业赛道的“种子选手”。
山东依靠扎实的氢能产业基础,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相信未来在氢能发展浪潮中,必将宏图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