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有这么几句著名的语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看起来好像不难理解,大致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但若仔细一推敲,一个又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费解一: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里,“天地”和“万物”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常常把它们合而为一,称之为“天地万物”。但显然,在两千多年前那个简明的时代,老子不会像现代人这样重复啰嗦,在同一段语境中,变换不同的语词,搞什么语言游戏。
换言之,它们的意思应该并不相同,“天地”和“万物”各有所指。
但到底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我是如此理解的:“天地”指的是宇宙或世界,“万物”是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万物”生长于“天地”之中,“天地”的概念要大于“万物”的概念。

费解二:怎么去理解“始”和“母”。
如果从字面上来诠释,“始”就是开始、起源等,“母”就是母体、源头等,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疑问。但若要追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不免叫人犯难了。
考虑到“天地”和“万物”应该不是指的是同一个物质,那“始”与“母”就理所当然地不是同一个意思。
合乎逻辑的理解只能是这样的:
“始”是指宇宙的起源,拿现在科学的说法,就是在138亿年前发生了奇点大爆炸,于是才有了宇宙的产生。
“母”是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体的源头,拿如今生命科学的说法,就是在38亿年前地球开始有了最初的生命。
总之,“始”的概念比“母”的概念要大,更根本。

费解三:“有”与“无”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得很清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所谓“异名”,一个名叫“有”,一个名叫“无”。所谓“同出”,同出于何处,那无疑就是伟大的“道”了!
在“同出而异名”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看出,“有”和“无”是“兄弟关系”,即同胞兄弟。
但是联系到《道德经》中的第40章中的一句话,你可能不免要犯糊涂了。
第40章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之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无”和“有”就很难说是“兄弟关系”,而是“母子关系”了!因为“有生于无”,即“有”是“无”生产出来的,“无”是“有”的母体。
《道德经》第二章中又有“有无相生”之说,它们的关系又变了,变得混沌不清了。
还有研究者如网名叫“分秒必争云朵YⅠQ”,在其发布的《无与有一一感悟〈道德经〉(八)》文章中认为,“有”代表有形的物质,“无”代表无形的精神,“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很有一定的道理。
那到底“有”和“无”是什么关系呢?至少对于目前的我来说,确定不了。
我只好说,它们是混乱关系,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道德经》的创造者老子,含含糊糊,说焉不详,难为了他的后继者们。

结语:其实《道德经》中令人费解之处还有很多,正如哲学网红王东岳先生在一次哲学讲座中所说过的那样:“老子所说三条错了两条半!”
我无能力也无勇气也这样来评价老子,我的逻辑是这样的:《道德经》成书的年代已经久远,文本本就一定会有错讹之处,再加上时代在发展,理论随之也在更新,对老子及《道德经》有不同的认识在所难免。
当然,我对《道德经》中有关“有无”等语句的理解,也一家之言也谈不上,一定会不够完善,在此地我不揣浅薄、冒昧地提出来,也算是求教于行家里手了!
我们需要的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并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