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繁忙的港口,满载石油、电子产品的货轮昼夜穿梭,却独缺一种维系城市运转的关键商品——电力。
这个国土面积不足800平方公里的岛国,虽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却因土地资源匮乏,难以大规模发展本土新能源,95%的电力供应依赖进口天然气。
如今,新加坡正将目光投向远方,计划通过铺设海底电缆,从柬埔寨、印尼、越南乃至430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引入清洁电力,十年内进口电力占比目标直指三分之一。这一战略抉择,恰是全球跨国电网互联浪潮的缩影。

当能源危机与气候挑战交织,跨国电网互联正成为各国破局的重要抓手。欧盟率先制定目标,要求成员国在2030年前实现国内发电量15%的跨境交易;英国已建成6条海底输电电缆,总容量达10吉瓦,相当于峰值用电量的五分之一,并计划2032年前扩容至18吉瓦;
非洲大陆通过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电力走廊,逐步打破区域能源壁垒;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老挝、新加坡和泰国也开启多边电力贸易,探索能源共享新模式。
这些实践背后,是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变革。以英吉利海峡电缆为例,英法两国利用1小时时差,实现电力的智能调配:清晨法国因早餐时段用电低谷,向英国输送电力;
午后英国下午茶时间,电力则反向流动。这种错峰调度,不仅减少了两国30%的备用发电设施建设需求,更降低了能源系统整体运营成本。
二、技术突破:跨越千里的能量传递曾几何时,长距离输电因技术瓶颈难以实现。传统交流输电每百公里损耗达5%-8%,使得跨国电力输送成本高昂。但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的成熟,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巴西美丽山项目成功将2000公里外的水电输送至东南沿海,中国“西电东送”工程实现8000公里电力跨区域调配,传输效率均超95%。
新型超导电缆与智能电网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输电可靠性。挪威与荷兰之间的北海电缆,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调整电力分配,使电网稳定性提升40%。这些技术突破,让“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不再遥不可及。
三、利益博弈:地缘政治的新战场尽管技术可行,跨国电网互联却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各国对能源主权的高度敏感,使电力交易谈判充满荆棘。某东南亚国家曾因担忧资源外流,将可再生能源出口禁令维持两年之久;部分欧洲国家在能源危机期间,优先保障本国供应而暂停跨境输电。
规则制定的分歧同样棘手。不同国家电网的电压标准、频率参数差异显著,德国50Hz与英国60Hz的频率鸿沟,曾导致早期互联项目多次出现电流紊乱。
而跨境电力定价机制的不统一,更使交易陷入僵局——北欧国家按实时市场定价,南欧国家则采用固定价格合约,价差矛盾长期存在。

英国的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其与法国运行近40年的互联电缆,即便在脱欧风波中仍保持稳定运行。2019年投运的英比电缆,因超额利润触发价格上限机制,向消费者返还1.85亿英镑,既保障了投资回报,又维护了民生利益。这种“监管+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使英国跨境电力交易量十年增长300%。
新加坡则另辟蹊径,通过“多源供应+储能互补”降低风险。规划中的海底电缆网络覆盖多个能源产地,配合本地储能电站建设,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澳大利亚SunCable项目提出的“太阳能+储能+跨海输电”方案,也为长距离能源输送提供了新思路。
五、未来图景:互联世界的无限可能在技术创新与合作机制的双重推动下,跨国电网互联正迎来爆发期。欧盟规划的“欧洲超级电网”,将整合北欧风电、南欧太阳能与北非光能,构建覆盖45国的能源网络;亚洲清洁能源超级电网倡议,旨在连接蒙古风电、中亚光伏与东亚负荷中心。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跨境电力交易量有望占总用电量的25%,每年减少碳排放12亿吨。
这种能源互联不仅重塑经济格局,更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的新纽带。当国家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源依赖,合作共赢的理念将取代零和博弈。
正如东南亚某能源部长所言:“电力电缆不仅输送电流,更传递信任。”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跨国电网互联正以电流为纽带,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