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在国际舞台上是“小透明”般的存在。2009年,比亚迪在底特律车展展出的车型,被权威汽车杂志《人车志》毫不留情地批评“造型、制造质量和打磨都乏善可陈”。

这一评价,仿佛给试图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汽车贴上了不被看好的标签。然而,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过去,中国汽车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逆袭大戏,彻底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超级大国”。
在这片热土上,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占据着决定性的领先地位。而比亚迪更是一马当先,超越行业巨头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如果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计算在内,比亚迪的优势更是遥遥领先。

不仅如此,比亚迪携手奇瑞、吉利、上汽等一众中国车企,共同发力,让中国汽车市场从曾经被外国品牌主导的局面中强势突围,成功夺回市场份额。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把曾经的汽车强国德国和日本远远甩在身后。
中国汽车出口量的增长堪称奇迹。花旗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口的汽车数量达到470万辆,是三年前的三倍之多。尽管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在中国设有工厂的跨国品牌,但中国本土品牌的力量不容小觑。
并且,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飙升至730万辆。这一数据,让全球老牌汽车制造商们坐立不安,尤其是欧洲,对道路上日益增多的中国电动汽车充满了警惕。

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汽车出口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产业逻辑。一方面,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大不如前。
虽然去年国内乘用车销量达到2300万辆,但国产汽车制造商凭借自身的努力,占据了约五分之三的市场份额。不过,利用补贴和政府激励措施发展本土电动汽车产业,也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工厂每年的汽车生产能力近4500万辆,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然而产能利用率却仅有60%。供应过剩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国内车企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令人惊喜的是,海外市场的利润率颇具吸引力,比亚迪、吉利和长城汽车均表示,海外销售利润率比国内市场高出5到10个百分点。

然而,海外市场也并非一帆风顺。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以所谓的“不公平补贴”为由,试图打压中国汽车。
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中的份额从2021年的4%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10%,但预计到2030年也仅能攀升至11%。
美国更是设置了重重障碍,拜登时期的100%关税几乎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特朗普近期加征的10%关税更是雪上加霜。日本和韩国对本土品牌的高度忠诚,以及与印度不稳定的外交关系,也让中国汽车制造商难以进入这些市场。
面对困境,中国车企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甚至非洲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单个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加起来的汽车销量高达2000万辆甚至更多。

而且,这些地区发展迅速,国内汽车产业规模不大,缺乏保护主义的土壤,排放和其他法规也相对宽松。疫情期间,西方汽车制造商因芯片短缺,专注于最大市场上昂贵且利润高的车型,给中国汽车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更是为中国汽车提供了机遇。在俄罗斯,西方车企撤离后,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9%飙升至2023年的61%,其中内燃机车辆贡献巨大。
不过,俄罗斯随后也采取了“回收费”等措施,试图阻碍中国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汽车在其他新兴市场同样成绩斐然。目前,中国车企在中东和非洲市场占有8%的份额,在南美市场占有6%的份额,在东南亚市场占有4%的份额,而几年前这些数字几乎为零。

尽管这些市场的电动汽车普及率较低,且中国企业销售的大多是内燃机汽车,但他们有着长远的规划,立志让这些市场实现电动化。
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在拉丁美洲,电动汽车目前占总销量的6%,到2024年将翻一番。
在巴西,电动汽车占比接近7%,其中十分之九来自中国品牌;在墨西哥,电动汽车占比已达到8%;在泰国约为15%,这些数据甚至超过了美国的8%。
花旗银行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中国汽车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远超2023年的四分之一左右。

为了更好地扎根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不仅加大出口力度,还积极在海外建厂。比亚迪率先行动,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生产汽车,并在巴西、匈牙利等多个国家设立工厂。奇瑞、长安等其他车企也纷纷跟进。
预计到2030年,中国企业将在海外生产250万辆汽车,其中约一半在欧洲,其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虽然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可能会对海外投资进行一定限制,但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逆袭,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亚洲和中东的日韩汽车公司,南美地区的大众、通用等西方汽车制造商,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海外竞争迫使传统汽车公司收缩战线,聚焦美国和欧洲等受保护市场,那么这些市场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从曾经被质疑,到如今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中国汽车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英国汽车杂志《AutoExpress》对比亚迪Seal这款即将在欧洲上市的电动轿车赞不绝口,称其“美观、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车身和强大的动力”,并评价为“非常严肃的汽车”。

这一转变,不仅是一款车的逆袭,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生动写照。未来,中国汽车又将创造怎样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