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中国2000多年帝制落幕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第一面国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5-04-14 15:06:37

赵凤昌 中国2000多年帝制落幕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第一面国旗五色旗’设计者 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人物《顶端新闻》

五色旗:辛亥革命后第一面国旗,临危受命捍卫国家统一

2024-4-17 顶端新闻

近日,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再访大陆,参访武昌起义纪念馆时,他站在五色国旗和“铁血十八星旗”面前振臂高呼的镜头,让众多国人为之唏嘘不已。

马英九参访武昌起义纪念馆

五色旗,作为辛亥革命后的第一面国旗,不但见证了中国2000多年帝制时代落幕,还标志着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横空出世。

帝国覆亡,其领土成为“帝国的碎片”,往往十不存一:君不见曾经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崩溃时,其国土面积缩水86%;“八国联军”之一的奥匈帝国覆亡时,国土面积则缩水88%……

相形之下,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大清帝国崩溃时,1100万国土几乎完整保留,在世界帝国史上堪称奇迹。

您知道吗?五色旗及其代表的“五族共和”观念,在大清帝国崩溃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捍卫了国家版图的完整和统一,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了地大物博的广袤国土。

三足鼎立:辛亥革命后,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旗”同时崛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仿佛在一夜之间,湖北、江苏、山西等15个省宣布独立,半壁江山风云变色:象征大清帝国的黄龙旗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15个独立省份的新生政权,竟然推出三面旗帜。

作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成功后,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湖北、湖南、四川率先打出“铁血十八星旗”,作为“湖北军政府”的旗帜。“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十八星旗,原是武昌起义的军旗,是湖北中等工业学堂电机系的赵师梅、赵学诗和机械系的陈磊三个人共同设计的。红色代表铁血精神,十八星代表汉地十八省。“铁血十八星旗”激励了千万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是武昌起义最醒目的历史象征。

铁血十八星旗

广东、广西宣布独立后,打出的旗帜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是兴中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广州起义烈士陆皓东设计的,由孙中山修改为“青天白日旗”。陆皓东解释说:“青天白日”既意味着自由平等、正大光明,也体现了自由民主观念,“白日”四周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与中国传统的“十二地支”相应。终其一生,孙中山最看重“青天白日旗”。

陆皓东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宣布独立时,则以五色旗为旗帜。五色旗的设计者是“民国产婆”赵凤昌,此人是清末民初的“神人”,原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之后以布衣之身影响中国历史走向,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互保”的幕后推手之一,辛亥革命则成为“南北议和”的幕后操盘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让一生未担任政府官职的赵凤昌,很快被历史洪流所淹没,后世名声不显。“程奇夜谈”曾撰写《“民国产婆”赵凤昌:“东南互保”倡导者 “南北和谈”操盘手》一文,有兴趣者可出门左转,在本公众号中阅读该文深入了解赵凤昌的传奇人生。从上到下,五色旗的顺序依次为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着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代表着“五族共和”。从文化角度,五色旗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从方位上看,五色旗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色旗,受到中国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中部总会的宋教仁、陈其美的推崇,东南立宪派领袖赵凤昌、庄蕴宽,江苏都督程德全也力主五色旗。上海独立时,沪军都督陈其美率先打出五色旗,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也打出五色旗。

五色旗

三方博弈:“驱除鞑虏”对决“五族共和”,五色旗最能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天无二日,国无二旗。辛亥革命后,新生政权几乎同时打出三面国旗,究竟选择哪面旗帜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国旗呢?

两湖、两广、江浙沪三方,当然各执一词,争执不休。

国旗之争的背后,是清末民初革命派、立宪派两大流派,对建设未来中国的不同思考。

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分地权”,主张推翻满清,建立“三民主义”的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当然居功至伟。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受欧洲民族建国理论影响过深,主张建立汉族国家,难免有失偏颇。“铁血十八星旗”就是这种观点的鲜明体现,“青天白日旗”则与明朝国旗——日月旗一脉相承,隐隐也有民族国家的倾向。在日本、俄国、英国等外部势力各怀鬼胎的怂恿下,东北、蒙古、西藏等地对“驱除鞑虏”政策非常不理解,分裂苗头开始出现。

明朝国旗

立宪派长期致力于君主立宪、温和改良,在“革命史观”中被指责为保守、落后的代表,有点冤枉。清末新政中,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立宪派彻底寒心,逐渐向革命派靠拢,也主张推翻颟顸无知的清政府。立宪派主张保存国家元气,避免大范围流血,完全继承大清帝国的多民族国家体系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创造性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杨度等人提出“五族大同”学说,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主张凡是大清国境内各个民族,同心同德共建“大同社会”。在辛亥革命中,“五族大同”理论,与时俱进发展为“五族共和”理论,立宪派代表赵凤昌设计“五色旗”,就是希望在大清帝国崩溃之时,中华民国要秉持“五族共和”理念,与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一起,共同继承大清帝国的多民族国家体系和全部领土主权,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与统一。

赵凤昌

从某种角度看,“铁血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旗”与五色旗的“鼎足而立”,就是“驱除鞑虏”与“五族共和”两种理念的激烈对决。

孰优孰劣,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一目了然——当然选择五色旗,捍卫中国领土主权!

很快,立宪派、革命派达成共识: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向中国境内56个民族郑重宣誓“五族共和”,共同建设新生的共和国!

“南北议和”期间,五色旗受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的大力支持。由“状元企业家”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中,特地指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完全继承大清帝国多民族国家法统,对“五族共和”进行再次确认。

电影《建党伟业》中清帝退位

功在社稷:五色旗定于一尊,见证中国走向共和

1911年12月2日,革命党江浙联军击败清廷两江总督张勋,攻克东南重镇南京。12月4日,江苏、浙江、上海都督与独立各省驻沪代表在上海召开会议,筹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中央政府,大家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孙中山此时尚在海外)。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赵凤昌、章太炎等人,都一致同意:确立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同时决定以“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军旗。

辛亥革命

作为“改朝换代”的历史象征,五色旗取代“黄龙旗”成为中国国旗,标志着中国人告别帝制、走向共和,其对当时国人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刻的内心震撼力,无与伦比。

早在1911年12月17日,以陈其美为首的沪军都督府,就派人走上街头,向市民颁发代表新生民国的五色旗。五色旗在上海滩高高飘扬的同时,中国男人脑后垂了二百多年的大辫子,也在街头“剪辫子运动”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图书公司印制的1912年年历

南京光复后,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明确要求“一律悬挂五色国旗”;与此同时,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均按照要求,统一悬挂五色旗。

据记载:当孙中山从海外返回上海时,“华界、租界各公署、各商号及浦江所泊各国兵船、商轮一律悬旗申贺”,道路两侧沪军士兵别出心裁在“每一枝枪上均插上一张五色小国旗”,欢迎孙中山回国;孙中山抵达南京时,“全城署局、学堂、商店及各营、各炮台、各兵舰商轮俱悬旗申庆”。南京日本领事铃木在给日本外务大臣的电报中提到:“今日市中(指南京)遍悬国旗,过路行人已全无垂发辫者。”

作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拥护者,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曾将五色国旗搁置了6个月。但在南京政府的实际运作中,五色旗仍实际担负国旗职能。比如,孙中山在“规定陆军服制”时,仍要求“将(五色)国旗标本暨陆军旗帜、军服图样颁发各省”。在南京临时政府存续期间,五色旗成为事实上的国旗。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南北议和”成功后,中央政府迁到北京办公。1912年6月8日,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重申:“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商旗适用国旗,以十九星旗(原十八星铁血旗中心增加一星)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

袁世凯洪宪复辟时,时任护国军第六支队队长的朱德曾赋诗说:“千秋汉业同天永,五色旌旗映日殷。

护国运动

五色旗代表的“五族共和”,在大清帝国崩溃的敏感时刻,的确安抚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逐渐稳定下来。五彩斑斓的五色旗,飘扬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拉萨、齐齐哈尔的城头,确保了多民族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与统一。大清灭亡,中国并未沦为“帝国的碎片”,大清帝国1100万领土寸土未失,相比“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分裂为40多个国家,真是堪称奇迹。

功成身退: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五色旗退出历史舞台

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执政16年,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见证了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中央政府。在中国上空高高飘扬了16年五色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东北易帜

作为“青天白日旗”的拥护者,孙中山对五色旗进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二) 其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北洋海军提督旗的确是五色旗帜,但旗帜内容、颜色顺序,与五色旗完全不同。

北洋水师提督旗

民国时期,五色旗深入人心,一些“变种”的五色旗,曾成为特殊时期的所谓“国旗”:袁世凯洪宪复辟时期,所谓的“中华帝国国旗”就是五色旗的“变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其国旗也是五色旗的“变种”之一……

袁世凯“中华帝国国旗”

1938年4月,五色旗的设计者赵凤昌在上海惜阴堂去世,客厅花瓶中插着一面五色旗,与老人一起黯然落幕。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五星红旗

“程奇夜谈”认为,辛亥革命神似英国的“光荣革命”,在帝国崩溃的敏感时刻,完成“不流血的革命”,新生的共和国按照“五族共和”的理念,完整继承了大清帝国多民族国家体制,捍卫了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面国旗,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五色旗’

出自有‘民国产婆’之称的清末民初‘神人’政治家、立宪派代表人物

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以布衣之身影响中国历史走向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互保”的幕后推手之一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幕后操盘手

江苏常州武进人赵凤昌之手

我姓赵·我骄傲的又一见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