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叠着飞上海的行李,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原来是朋友告诉我,孩子们上周参加的区机器人竞赛出结果公示了。

我一看,才发现哥哥在赛事里一举夺冠,拿了个一等奖冠军。
拿到这个结果还是挺惊喜的,想起哥哥上个月刚拿下了省教育厅的一等奖季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双重喜报呢!
今天中午在社群里开分享会的时候,也不少朋友问我,科学/科创和机器人赛道的区别。
我拿省教育厅的文件给大家分析一下,你看——

科创实践类:科创智造、智能机器人。
简单来说,科创发明和机器人赛事是科创活动在实践应用类的两个子分支,所以孩子同时学两个领域,也是完全可行!
为什么这两个赛道会成为红利期赛道的,我跟大家仔细说下。
02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有团体赛为主,也有个人赛
科创赛事从诞生开始,就是红头文件下的亲儿子比赛,即“红名单赛事”。
什么叫红头文件,按照各地的颁奖机构来看,盖章教育局、科协、科局、知识产权局这四大红章的,就是官方认可度最高的组织,有着比国家白名单赛事还高的当地影响力。

拿广州为例,科创大赛已经组织第39届了,每年都是政府部门号召全市学校组织,各种奇思妙想,都汇聚在这个舞台。不客气地说,也只有科学/科创发明大赛,有这个地位了。

很多家长一听到科学比赛,就觉得好像很名不副实,会觉得科学=做实验,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理解。
科学赛事难的地方在于,它既看重孩子的创意和点子,又看重孩子的理科基础。还有演讲和答辩能力可以被锻炼到。
一定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有自己的好奇心,并且能够提出建设性想法的孩子,才能够在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有团体赛、也有个人赛
我家孩子们也参加机器人赛事,这两年跑下来我发现,看起来“软硬件兼顾”是很复杂的门槛,但如果有好的教练加持,这个难度系数就会下降不少,而且孩子“以赛促学”成长速度也是飞快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在看机器人赛事的放榜时,能看到一个现象:
机器人领域已经不是一二线城市的天下了。
从每年国家颁发的获奖名单上都能看出,很多非一二线的学校明显是有准备的,奖项一摞一摞地拿下。
它的组织效果受培训资源、学习氛围影响明显,就好像之前结束的一个国家级的机器人省赛,我看了一下获奖名单,广东省的云浮、湛江、梅州等好多城市的选手也大放异彩。

某国家重点赛事广东省赛部分获奖名单▲
2024年1月份刚结束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申报全能奖/专项奖的学校名单也遍布全国。

从这个信号来看,能出圈的孩子,参赛水平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所以一定要多多留意好的资源,仔细挖掘一下。
机器人领域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赛道,对孩子的综合锻炼非常深。
但因为机器人赛事的子类目太多了,所以要选清楚走哪个子类目,最好跟着教练的建议选,有经验的教练会帮助小选手们做出更为匹配的建议。
总而言之,机器人赛道是未来AI人工智能的重要赛道,既可以帮助孩子学懂机器人工作原理,也需要孩子掌握好相关的编程知识,还得了解机器人制作的物理原理,可以说是一赛多能,很好玩。
03所以我家俩孩子把这两个赛道结合起来,其实主要是把这两个赛道的核心节奏组合起来了:
科创赛道是慢赛道,最难的是从零到一创作作品的过程,但科创赛道支持作品多投、复投,有了作品之后后续的机会会很多很丰富,也是相当体现综合实力的赛道;
机器人赛道是快赛道,每个赛事的方案、策略都不一样,但对孩子的综合素养水平、人工智能实战应用的提升也会相当之大,属于比较快能出结果的赛道。
现在各地都在加快对科技特长生的建设,广州今年第一次提出了针对科创领域的“竞赛积分”概念,其实也是在为这个赛道布局。
如果孩子同时掌握了科创和机器人赛道,要从竞赛积分中脱颖而出,并不难。

如果你当地的城市还没开始出现?没关系的, 这几年肯定有。
所有的机会,都是来了只看你有没有可能接得住,如果你等它广而告之说“我来了”才行动,那大概率也没有多少位置了。
04那要如何准备呢?
小学阶段一定是广涉猎,多尝试。
科创发明和机器人实战都属于新的科创红利机会点,早期可以鼓励孩子多学,多夯实基础。
初中要开始分流,择一领域深入。
分享一些小学和初中都可以参加的赛事资源。

说到值得参加的赛事,第一个肯定是红名单赛事。
根据主办单位的权威性,比如: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主办的赛事,绝对是很好的影响力。
像广州的顶尖4章,就是教育局、科协、科技局、文化局。如果出现了这4章,那就是广州市里含金量顶尖的比赛。
此外,值得孩子积极参加的,还包括白名单赛事。
比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这个评选活动,既有中国发明协会的盖章,还属于白名单赛事之一,就很值得让孩子参加。

还有全球发明大会,简称ICC,是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发明类竞赛活动。▼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参考《我整理了中小学生白名单竞赛的报名时间表,24年大家别错过!》,里面标记为自然科学素养的,都是可以参加的赛事。
回顾:

学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渠道。
很多朋友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科创赛好像总是“渺无音讯”,还没见到通知,别人就已经比完赛了。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科创赛都是通过公立学校来主推的,一般报名的渠道都在学校内部,如果想让孩子参加科创赛,就要多多留意学校里的通知。
比如和老师保持沟通,让孩子把自己的兴趣展现出来。
比如早期多参加相关的比赛或者活动,然后把参赛证明、获奖证书都发给老师,指导老师最好也是要找自己学校的老师。
如果学校有相关的校队,一定要积极报名加入校队!
只有自己主动点,老师才知道你对科创有比较浓的兴趣,以后有机会才会跟你共享。
其他的渠道,一般跟着机构学的学员,机构都会提醒孩子们参赛的,所以专业的学习机构也很重要。

因为我家孩子是从幼儿园开始学科学,到现在仍然在坚持,而且科创赛道也泡了好几年,我总结下来,孩子在科创赛道的成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没想法,没能力
这一类的孩子,虽然学过科学知识,也接受过科学启蒙,但暂时还没表现出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
比如一个比赛题目出来,让孩子说说他的想法,他挠挠头,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来,开始求助爸爸妈妈的意见。
这时候应该锻炼的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他把点子描述出来。
比如:妈妈老是出门忘记带伞,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醒我带伞,或者让伞紧紧跟在我身边呢?
外面的门铃晚上声音太大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在傍晚的声音小一点呢?
你可以用几个节点和几根棍子,做出车子的雨刷吗?
第二阶段:有想法,但没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把他的问题停留在想法里面,暂时转变不了现实。
比如,他会提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但他要什么没什么。他会跟你说,妈妈我想做一个超级水枪,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他的内心想法是:我提了一个想法之后,爸爸妈妈就能帮我找出材料,然后帮我拼拼凑凑,做出一个超级水枪。
但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算给孩子找到了材料也是没意义的,因为孩子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让他用双手创造出来,所以我会把这个阶段的孩子定义为:
对科学感兴趣,对世界有好奇心,但水平不够扎实。
所以当时我在孩子大班的时候,其实我会关注如何帮他打好基本功,把想法实现出来。
第三阶段:有想法,有零散的需求
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不仅有想法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比较散的需求。
比如他会跟你说,妈妈我要做一个投石机,我需要什么零件。他会说一个零件的方向,但可能说得不够完整,比如做一个投石机总共要8条橡皮筋,但他可能只要了3条。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帮助孩子找一些可模仿的作品,比如把曾经做过的发射器拆解出来,观察其中的共同点,就可以做出相似的作品了。
在这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基本功不仅变扎实了,而且还能开始进行构思与实物之间的联结。
第四阶段:有想法,有明确的需求
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知道他要什么零件,并且还会很明确地知道具体的数量。
你会发现孩子已经很明确某一个零件的功能是什么,要用它实现怎样的效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创造力就完全不同了,脑子里面不仅有想法,而且也开始知道怎么样去实现这些想法。
想要到达这个阶段,要做到的就是多鼓励孩子去思考,在生活中练习创意跟基本功的衔接。到了第四个阶段,其实孩子参加科创比赛就很轻松了,因为他脑子里面都是想法,然后浮现的就是作品。
你看,同样都是用红外传感器,其实每个孩子的创意可以完全不一样,这都是同一个班的小朋友。




总而言之,孩子的科创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支持的,要找好的载体,主流的思想,以及持久的行动。

今天分享这些也是想给大家一个前瞻视角,就好像我前几天说的,其实任何新机会出来,犹豫的人肯定比行动的人多,不理解的人肯定比理解的人多。
但这对抓住红利期机会行动的人反而是好事,只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且方向没走错,时间的复利会犒劳大家的。
打好科学素养基础,退则物化生、进则特长生。
创新想法让孩子提出问题,基本功让孩子解决问题。
想要培养这两者,不仅仅需要孩子的努力,也离不开我们提供的氛围和支持。
让他看到更辽阔的世界,就是我们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的帮助。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互勉,yours,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