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帝国的兴衰总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话题。
曾经,秦汉两朝明明奉行的是相似的制度,但其命运却判若云泥。
秦朝仅维持了十几年就土崩瓦解,而汉朝则一统天下,基业长青。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天壤之别?

秦王政一统六合,“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于是他自定名号为“皇帝”,建立起一套皇帝制度,但皇权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制度、思想文化和礼仪等方面不断构建和强化。
集议提供了一个塑造和强化皇权的好机会,君臣双方在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序中进行政务活动,完成各自的政治表演,这时集议的仪式性功能往往大于其实体性功能。“尊君卑臣”的观念通过集议被反复呈现和强化,直抵人心。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初并天下,黔首康定,疆域空前辽阔,秦王政感慨道:“寡人以吵吵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已远超前人,“王”的称号已经不能和他的功业相匹配,故要更新“名号”,新的“名号”将会涉及执政合法性问题。
“其议帝号”也表现出秦王政对“帝”字的倾向性,这是秦王政对其“名号”质的规定。因为他认识到自战国以来,人们在心里已经越来越能接受“帝”是一个比“王”更高的存在,人们习惯于将“帝”置于“王”之上的做法,如果名号中缺少“帝”字,那将是极不完美的闻。

但丞相王缩和廷尉李斯等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故建议尊号为“泰皇”。
王缩、李斯等似乎没有领会到秦王政“议帝号”的深意。最后秦王政作出裁决“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三皇的具体人物有多种说法闻,透露出更多的“神化”色彩。此时秦王政所取得的胜利已把其置于历史之涧。他对自己所成就的事业有着无比的自信和绝对的自负,对自己权力的质的规定绝不会满足于“帝”所具备的世俗的绝对权威性,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神圣性“皇”就是这样一个能超越世俗意义的称号。

故柔王政便自定名号为“皇帝",将世俗的绝对权威与神圣性合二为一,将最尊崇的名号与最高权力结合为一体,实现了“圣人”和君主的合二为一。
秦王政还废除了谨号,“朕闻太古有号毋谨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谱。如此,则子议父,臣议看也,甚无谓,联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评法。"
一般认为谈法起源于周朝,周人尊天敬祖,在祭祀时为避讳,称扬其德,会另起美称,这射是谱号。至春秋战围时期,受谱的范围进一步打大,一般诸侯、卿大夫都会有谨号,且强调根据在世行为来给予谨号,有美恶之分。秦始皇为了防止“子议父,臣议君”那样有损皇帝威严行为的出现,果断废止了谱法。

他完全不顾谨法是出于剪祖敬宗的合乎礼制的行为而强加废止,也可能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谱号的大范围使用,不符合宁帝至上和独尊的理念,不利于保证其绝对权威,故果断废止,代之以毫无评价色彩的数序来计算世代,自称“始皇帝",并希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日必。此刻“皇帝成了认识的禁区,只能服从而不能进行评论”。
臣民完全被笼罩在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巨大专制统治的压力感之中,只顾埋头服从于绝对权威,而失去任何评论乃至思考的机会,这也是秦始皇乃至后世历代君主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秦朝另外一次影响较大的集议就是封建郡县之争,大臣们围绕这一问题前后讨论了两次。第次,承相王缩“请立诸子",始皇帝“下其议于群臣”。
群臣大都赞同封建之意,但廷车斯持不同意见,认为周文王武王分封的同姓子弟欢多,到最后还是与周王室逐渐疏远,诸侯相百攻伐,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口”。
这种看法得到秦始皇的支持,第一次封建郡县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三十四年,秦始皇摆酒成阳宫,周青臣和博士淳于越再次就封建郡县问题争论起来“始皇下其议”。

同样,李斯再次代皇帝发言,批判“患儒”对当下政治体制的反动“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于是李斯有意将这次事件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领域,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上述分析主要着墨于两次集议所蕴含的皇权因素和思想史意义,但秦始皇在集议中所表现出的主导地位及集议程序之于皇权建构的意义更应得到重视。
从集议程序来看,这两次集议都是由皇帝主动抛出议题后交由臣下讨论,随后将讨论的结果上报皇帝,由皇帝作出决断,裁决的结果可能会立即成为法律,予以执行团。

从指定议题到“锤定音,整个集议程序都是围绕着皇帝进行,显示出皇帝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也有学者认为,在集议中,臣下被赋予了广泛讨论议题的权力,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甚至可能会对皇帝权力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圆。
但臣下讨论的议题是皇帝制定的,最终仍交由皇帝决定,臣下只是在皇权政体的框架内拥有有限的议政空间。

换言之,皇帝在集议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集议本身就已经成为显示乃至强化皇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具体表现,非但不会使皇权受损,反而使其受益强化。
从另一方面讲,群臣参与集议,并不意味着政权向群臣开放,因为权力的行使方式始终是皇帝乾纲独断,群臣参与集议只能表明其在皇权运作中拥有一定的空间。
并且只有让群臣参与其中,皇权的效能才会更高。因为一方面集议在此时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尊君卑臣的秩序得以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故群臣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一方面,臣下的有限议政空间已经足够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政治事务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个角色使他们乐在其中,并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无形中就把群臣编织进了皇权体制的大网中,提高了皇权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议封建郡县时,秦始皇都不着急表态,皆是“下其议",让群臣讨论,最后也都是由李斯代为发言,皇帝或“廷时议是"”,或简单一“可”字。
不得不说,秦始皇炉火纯青的帝王之术,再加上李斯傲锐的政治嗅觉,整个集议的走向被二者的默契配合牢牢掌握着。集议的核心始终是君臣秩序,即“尊君卑臣”。

皇帝通过集议所体现出的一套程序,最大限度地确立起绝对化的君臣秩序,“从而使皇帝在这种集议程序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身份认同”日26。臣下对皇权的认同和顺从也在集议程序中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秦始皇非常注重集议的重要政治功能,希图通过集议来塑造自己的威严,加强皇权。一方面,秦始皇精心设计集议主题,引导群臣,自己则主导集议,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拟定“皇帝”名号,将自己的权力符号化和礼仪化,推行郡县制,打击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东方精英文化知识分子,这些都是始皇帝通过集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他通过集议不断建构和强化群臣对皇权的认同,重视对“皇帝之威”的塑造。

罗素将臣民只是出于恐惧的服从而非主动合作的权力称之为“赤裸的权力”网。单纯的暴力强制只能带来短暂的军事性“征服”,且纯粹的暴力自身也因代价过于高昂而难以为继,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有效统治。

秦朝这一军事征服性帝围之所以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原因或许也就在于其未能实现由“征服”向“统治”的转变。人们对于政治统治的认可和服从是一个政权得以稳定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
他表现出对武力、暴力和“赤裸的权力”的迷信,却没有意识到这不带任何修饰的赤裸裸的权力足以使其一手创建的经始大业迅速崩塌。陆贾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对之,这也让汉高祖刘邦意识到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统治者凭借“力”获得的权力是未经任何修饰的,不能令人信服,也缺少合法性。迅速建立全社会对自已权力的认同,为权力披上合法性的外衣也就成了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必须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提供理由而承担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任务,以获得政治统治的基本尊严。
三代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血缘认同,商周时期的君主对民众来说天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以武力吞并山东六围,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围。由于其出身贵族,倒不存在什么血统问题。
而相较于三代和泰朝的血线贵族统治,刘邦出身布衣,以“力”夺天下,全无血缘合法性,且由于汉初统治基础的平民化,“尊君卑臣”的秩序性往往被忽略。无序的君臣状态也更加坚定了刘邦想重新确定“尊君卑臣”为核心的统治秩序的决心。

初并天下后,刘邦宴请群臣,面对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乱状,开始“益厌之”。
汉初的从龙群臣皆出身布衣,在礼法方面的缺失也就不可避免。
相较于秦朝,汉朝的方式更加温和,更具柔性,仿佛一只套在“铁拳”上的“天鹅绒的手套"。这样做当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刘邦及其功臣集团手提三尺剑,灭无道秦,以“力"夺得天下,加上统治基础的平民化,缺乏血缘合法性,全无“尺土之阶”“圣王之烈”可以凭借,得天下相当程度上是坐收“孤泰之弊”产生的群众心理四。

那么在汉初反秦反法浪潮之下,汉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就必然是建立在塑造与“暴秦”不同的形象之上。所以以“尊君卑臣”为核心的皇权建构必然不能似秦朝那样相暴直接,当显绝对的“皇帝之威"”,而代之以温和的方式。
二是汉初帝围的政治结构“具有一种以汉朝宫廷皇权、诸侯王国王权和各级政府权力为代表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这就使得皇权被限定于宫廷之内“有限皇权”也就决定了汉初皇帝加强皇权的方式必须是小心翼翼的、温和的。

叔孙通“起朝仪”为皇帝绝对权威这只“铁拳"套上了一只名叫“礼”的“天鹅绒手套",让刘邦感受到“为皇帝之贵”的同时,也反映出其现实的必要性,还展现出叔孙通对秦速亡的深刻反思叔孙通通过“起朝仪”获得高祖刘邦赞赏,官拜奉常,赐金五百,随从叔孙通的诸弟子儒生“悉以为郎”,诸生喜日“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
综上所述,汉初统治者已充分认识到集议对于皇权建构的重要作用,对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汉初皇权的“有限性”和统治基础的平民化,统治者吸收秦速亡的教训,认识到皇权的建构绝不能似秦朝那样毫无修饰,霸气十足。
转而以礼仪作为修饰,突出“皇帝之贵”,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强化皇权。可以看出汉初统治者建构皇权的态度是积极的,而处理方式却是深谋远虑和小心翼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