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技进乎道,即不再受种种“艺术”概念的限制,不再株守于特定的线条、色彩、工具甚至规则,而是一切都要服从于内在需要的表达,内在需要是心灵于自然、真理的化合,是造化在心,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中绘就天地之美的大和谐。
中国哲学历来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山川草木皆有灵性,如孔子所赞赏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在于它表达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及至魏晋山水画始兴,徜徉山水,澄怀味道,山水画便成为中国文人畅神抒怀的一种表达方式和精神寄托。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在大愚的《创世之柱》中,厚重秀润的山,氤氲变幻的云,飞湍灵动的水,稚朴淳真的人构建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艺术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交织融合。
大愚将心中的意象构画组织为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山水形象的自然之美同时洋溢着画家自身的自我精神的超越与飞扬,并借助于笔墨挥洒而成。尤为奇妙之处是大愚将自然山水布置于浩渺的宇宙之中,怡情养性的山水与苍茫寥廓的宇宙融为一体,以更超脱尘世的羁绊,寻求与自然之道的相合,使人感悟自然的博大与人的渺小,于天地境界的大和谐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