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山木》:依道而行,远祸全身

晨晨文化 2024-03-15 01:47:20
在《庄子•山木》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孔子与子桑雽的对话,其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出自这里。这则寓言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 故事的开头是讲孔子问子桑雽他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受到惊吓、在卫国没有存身之处,困穷于宋和周,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屡遭祸患的他被亲戚故交疏远、学生和朋友不断离他而去,他落到如此地步,是为什么? 子桑雽没有直接告诉孔子其中原因,只是反问孔子有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有个叫林回的逃亡之人放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只是背着婴儿逃走,这是因为玉璧在他眼里比不上婴儿重要。他认为与玉璧的结合不过是利的结合,而他背起婴儿逃走,才是他的天性使然。 林回在关键时候的这个本能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由利结合的,在困难灾祸迫近时就会相互抛弃,由天性相连的,在困难灾祸迫近时就会相互容纳。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的由来。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外乎以利相交与以道相交。林回背起婴儿逃走,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道相交。 玉璧价值千金,如果林回是个重利之人,就会不顾一切拿到玉璧后逃走,而且便于携带的玉璧与婴儿相比,婴儿显得更像是累赘,但林回放弃了玉璧,背起婴儿逃走,说明他并不是唯利是图之人。在灾祸发生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只想到了婴儿的安危,所以他的本能反应就是抱起婴儿就跑,而不是去拿玉璧。 子桑雽就是想让孔子明白,他之所以有那些不顺的遭遇,是因为他不懂人是有不同的天性本能的。 人的天性决定了人的本能反应,这不是外人可以轻易改变的,外人的刻意说教改变不了一个人植入骨髓的东西。孔子推行仁义道德,向诸侯国君主推行德治,这本质上是想改变人的天性。而那时已经是礼崩乐坏纷争四起的时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自私、伪诈、好争已经不是靠实行仁义道德的教化可以改变的,孔子的行为无异于逆天而行,那必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孔子才屡屡受挫,落得吃力不讨好。 子桑雽讲林回的故事给孔子听,意在告诉孔子,林回在灾祸迫近时放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起婴儿逃走,这是由他的天性、他的本能决定的,而不是外在因素促使他这么做。林回只是遵循了他自己的内心行事。假如林回是个重利之人,他的行为又不同了,那他可能就会只顾着拿到玉璧就逃走。 子桑雽其实是希望孔子不要与人的天性对抗,不要与世俗对抗,这样才能免遭祸患。 孔子虚心接受了子桑雽的教诲,从此改变自己,不再强行推行自己的个人主张,不再让那些虚文礼节束缚自己、为难他人,这样一来,反而让弟子对他的敬爱之情日益增进。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的启发是,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与利相交还是以道相交,都是出于天性使然,无论是君子之交还是小人之交,这样的交往也是出于人的天性与本能。 我要区分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唯利是图之徒,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以道相交的君子。在当下,是小人之交多于君子之交,还是君子之交多于小人之交?当下的世态人心整体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我们一生中遇到林回的机率大,还是小?世人都信奉以利相交,因为趋利是人之本能,但因利而成就会因利而毁,因利而聚就会因利而散,这也是铁律,所以没有必要过于推崇以利相交,过于迷信以利相交,可能会招灾引祸。 君子之交固然美好,但在这样的物欲横流人心伪诈的时代,君子之交是难得的,因为君子之交是基于道义、天性而建立的,是不掺杂任何不纯动机的,但这必须是两个思想纯粹的人才能达成的高度默契,所以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总而言之,一个人为人处世只有一切遵循道,才能远祸全身。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6-09 18:58

    庄子这种玩虚化主义的还是算了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