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么他针对元朝旧臣的处理,持的是什么态度?
朱元璋开国之际,由于人才缺失,导致很多政务停摆。但是在招募贤才的问题上,朱元璋几次重大的调整,证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在针对如何处理元朝旧臣的问题上,朱元璋表现出了很高的情商。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称帝前以及大明王朝开国前几年,由于连年战乱,科举停摆,所以明初时期,招募贤才的方式,一直采用的是荐举制度。一时间,从荐举一途入仕的官吏数量激增,从政经验丰富的元代旧官吏也就成了明王朝荐举的主要对象之一。
一、荐举制度的起源荐举制度是由朝廷下任务,地方的官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向朝廷推荐未有官职者或是已有较低官职的官员,由朝廷酌情授官或升官,大体实现了非客观考试制度外的人才流动体系,实现平民或低级官员,进入官僚体系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在选贤举能这件大事上,依然或多或少的延续了周代的“乡举里选”制度。例如,齐国的齐桓公下令各地乡长每年必须向国家推荐人才。推荐人才的名目有很多,好学、孝顺、聪慧、勇猛,都算优质人才。地方官吏每年须将这些人士上报中央,由齐桓公任命为官。在职官吏也须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将下属官吏的政绩报告中央,中央朝廷择其贤能者升为上卿。可以说,后代的荐举制度均系周朝“乡举里选”的进一步发展。
汉代的“ 察举制”,自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的规范化一直在不断加强,标准也越发精细化。被荐举对象的空前扩大,完善了荐举制度的选拔细则统一标准 荐举名额地方强制摊派,连坐责任制,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多寡,质量的好坏,正式纳入了其政绩考核的指标中,决定了官员的升迁去留。
隋、唐两代,唐代的“南选”是在南方四年举行一次的推荐选拔官吏制度。还有“冬荐”,每年冬天各郡县可举行一次“荐官”。其方法沿用汉代策试制度。
宋朝的荐举,主要是在已仕官吏中进行。分差遣职任的荐举和磨勘转改官阶的荐举。相比荐举制度的浓厚主观性,科举实施统一考试,命题和考录均由朝廷决定,相对公平客观,而且这样中央政府就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官员,地方长老士绅手中收了回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代荐举制度开始衰落,元朝廷虽然也吸收汉族的一些统治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草原本位仍是作为蒙古统治者的主要统治策略,因此元代虽然也实行荐举制度,但其荐举制度的施行往往呈现出无定制、不规范甚至兴废无常,不受重视的状态。色目贵族守法观念的淡薄,导致了滥荐成风,这也是荐举制度在元代不能长久施行的原因。
二、不同时间段,朱元璋对人才获取方式的不同选择元末朱元璋政权的荐举活动;为了规范其大规模的荐举活动,朱元璋亲自制定了荐举的相关制度,首先是明确选拔主体与评价标准的责任,明确中书令负责荐举活动的开展与选拔。其次,严令州县官员把举荐人才作为自身的日常政务之一,但不得滥举,违反者将受严惩。
除了依靠政体进行制度化的荐举,朱元璋还经常派亲信深入山野去寻访人才。便捷高效的荐举制度及时满足了朱元璋割据起义阶段对人才的急迫需求,更为解决明初政局职官稀缺的难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以荐举为主到专用科举;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明王朝统一全国已是时间问题,组织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的社会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在沿用荐举制度的同时,朱元璋也开始关注历代正统所惯用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朱元璋并没有急于开科取士,而是向积极地向民间人才释放信号,希望他们勤勉学习,以备科举的召开,如此可以使得天下学子,积极备考。到了洪武三年五月,朱元璋果然如期发布诏书,宣布重开科举。有鉴于元朝多途并举导致官僚队伍混乱的历史教训,他下令将科举规定为文官选拔的唯一途径,以提升科举制度的地位,荐举活动随之迅速衰弱。
暂停科举专用荐举;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虽然文化水平尚佳,但大多还是缺乏从政经验的年轻书生,朱元璋对科举的效果十分失望,只得于洪武六年二月下诏暂时停罢科举,退而再用荐举制度,这次再用荐举的目标则是为全国政权快速充盈富有实际执政能力的人才。为了明确荐举人才的用途与分类,方便各级官员的考察,政府分类设立了诸多荐举科目。荐举的衰落与科举的逐渐恢复;尽管此次举荐的人数规模是空前的,但是朱元璋对这一批人才并不满意且多次指出这些荐举所选之才大 多为庸才,甚至可说是伪劣之才。出问题的究竟是负责的地方官员还是制度本身?在荐举制度的美好神话被打破后,朱元璋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了荐举制度的不足与弊端。
三、朱元璋对元代旧吏的荐举活动元代在科举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这样相对公平的方式来 进入执政体系的道路受到极大限制,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受到的歧视、压制是非常 严重的。其次我们也要看到,正因为开科次数非常少,间隔时间又很长,竞争来的 尤为激烈,元末录取的这些汉族进士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朝代进士更多的努力与智慧,才能获得在元未科举高中前殊荣这也就意味着,元末的这批进士的人才质量 往往会比较优秀,至少是在个人的文化素养上,会远远超过同朝那些通过“世袭” 途径进入庙堂的官员。
所以元代荐举制度的失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过于重视血统与出身,有严格的民族隔离倾向;二是过于注重经验论与时效性,忽视了对于官吏本身文化素养的培养,科举制下选拔而来的具有较好文化基础的官员,往往在廉洁程度与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远胜于循规蹈矩,尸位素餐的小吏。在这样的官吏选拔制度下,各部门的长官往往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与南人的政治地位非常低,就连次官或副官用汉人南人任职的都极少,汉人与南人主要任职在最基层。这些举措无疑加深了社会民众的不满情绪。大量有学识的人才选择避世山林,归隐不出。
对元代旧官吏的荐举活动
朱元璋对于元朝旧臣的吸收早在起义之初便已积极展开。不少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被荐人才,他们虽曾在元朝做官,但普遍任职较低,且以政治地位极低的学官为主。
大明初立,对于元代旧官吏的荐举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发热闹了起来,甚至暂停科举,专用荐举。朱元璋自明朝建立后就一再宣扬自己是继承了元朝之脉,《明史》本身也一再渲染是朱元璋是从元末群雄的角逐之间脱颖而出,而刻以去淡化了自身与元朝的矛盾。所以在易代之际,利用大肆网罗元代旧官吏来暗示元朝的正统地位,有助于明朝政府争取曾经仕元士人群体的支持,曾是旧元的精英阶层,在本朝也能顺理成章地再次成为精英阶层,这避免了社会在旧元贵族的挑唆下再次纷乱的危险。
如果能够拉拢学官群体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助威,那对于稳固明初政局无疑可以起到功倍的效果。
四、洪武年间针对元代旧吏荐举的效果
增进社会对明政权的认同;元臣来投这本身就是件扩大新政治集团影响力与合法性的大好事、有助朱元璋进一步阐发其夺得帝位的天命说,也使得朱元璋网罗了新政权立足所不可获取的人力与舆论资源。于稳固明王朝天下初定的统治局面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与积极作用,对后世永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文化政策的制定乃至明中后期朋党兴起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极大地缓解了明初职官稀缺的状况;保守估计下的荐举总人数大约在2到3万人之间,其中文化素质最好,施政经 验最丰富,上手速度最快的,便莫过于元代旧官吏了弥合了元代以来的社会隔阂;朱元璋接受了元朝贵族用人的民族歧视政策的沉痛教训,他在废除元朝科举考试时就将原有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界限消除,实行了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南北官吏的流动体系下,多富有地方执政经验的旧官吏(多以地方官为主)实现了大规模流动,带动了南北方士族的互动与交流,也间接地缓和了南人与北方汉 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结语朱元璋政权的荐举活动起源于起义军时代,成熟于政权草创阶段,并在洪武初年达到了高峰,却又在洪武末年快速地衰落。
期间对于稳固明王朝天下初定的统治局面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与积极作用,对后世永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文化政策的制定乃至明中后期朋党兴起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明初的荐举制是对科举制度外具有实践价值的人才选拔制度创新的历史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改革政治改革,改善政治生态与人才选拔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