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别让情绪绑架爱:父母情绪自控指南》。
在正式开始的讲述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闭上眼,相像这么一个场景。当你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满心疲惫的你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玩具,作业却还摆在桌上纹丝未动。那这时候你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
给大家两个选项。A 选项,一瞬间,你的怒火涌上心头,忍不住对孩子大声斥责。B选项,不动声色地对孩子说你继续玩吧,妈妈去做饭了。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做出A的反应,很少会选择B的反应。
当然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情绪“圣体”,在和孩子的相处当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情绪左右,对孩子说出伤人的话,做出冲动的举动。可冷静下来后,又满心懊悔。实际上,我们都深爱着孩子,只是情绪这头“怪兽”,常常让爱变了模样。
比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就是如此,他的长子傅聪就是在他的棍棒下长大的,每次看到傅聪有懒惰之举,傅雷就会气血上升,瞬间变成暴躁的狮子,开始打骂傅聪。但是事后又极端后悔。他在《傅雷家书》里曾深切忏悔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直到傅雷离世,这种愧疚也没有消除。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个不后悔的父母呢?父母又该如何控制情绪,别让情绪 “绑架”了爱呢?面对这些棘手的亲子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唐糖老师,在她的这本《别让情绪绑架爱:父母情绪自控指南》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实用技巧。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的精彩内容。
情绪产生机制与亲子间的“暗雷”
我们知道,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反应,它伴随着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情绪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我们适应环境、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情绪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自我保护、动机激发、信息传递和社会联结等等。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我们迅速逃离危险,喜悦情绪则能增强我们的社交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的情绪触发点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社交行为等都可能引发父母的情绪。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业完成不认真,父母可能会因为担忧孩子的未来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又或者孩子在家里调皮捣蛋,不按时睡觉、乱扔玩具等行为也会让父母感到烦躁。
那么,这种情绪触发点与什么因素有关联呢?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性格的不同,所产生的情绪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书中,作者将人分为内向者与外向者两种。内向者在面对情绪时往往表现得较为含蓄。他们可能会默默积攒委屈,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内向者可能会选择沉默,将情绪埋在心底。这种情绪表现与内向者的性格特点有关。
从现实角度来看,内向者通常比较敏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在面对情绪时,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内向者在处理情绪时往往会采取较为内敛的方式。
而外向者则表现得较为直接,本书讨论的父母大多为外向型父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外向型父母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在亲子互动中往往更愿意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家庭氛围也常因他们的热情而充满活力。
然而,外向型父母在情绪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他们的情绪表达较为直接,喜怒哀乐都容易呈现在脸上、表露于言语之中。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他们可能会迅速地表现出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而且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比如曾经爆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红就是外向型母亲,她对儿子朱朝阳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绝对的掌控欲。每天晚上她都会准备牛奶,逼着朱朝阳喝下,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只要孩子稍有不从,就会拉下脸责备孩子。
周春红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强势和不恰当的发脾气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压抑、自卑的性格,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虽然外向型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但过度直接和强烈的情绪宣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亲子关系的维护。所以,书中也强调了外向型父母在情绪自控上需要做出努力,要学会更温和、更有技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保持亲子沟通顺畅的同时,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伤害到孩子。
另外,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的情绪反应也往往受到自身的经历、压力以及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
比如,有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贫困或者教育上的挫折,他们就希望孩子能够避免这些经历,从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较高的期望。当孩子达不到这些期望时,父母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社交困扰等所产生的各种焦虑、愤怒等情绪,无法清晰地向他人表达,甚至不敢向父母倾诉,从而加深亲子隔阂,疏离感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父母的生活压力也是导致情绪“暗雷”爆发的重要因素。工作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都可能让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情绪不稳定。而这些不良情绪其实就产生于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
所谓的杏仁核,是附着在大脑海马体末端的一个组织,呈杏仁状,是身体中枢神经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当我们面对外界刺激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迅速评估受刺激的威胁程度,并触发相应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往往在瞬间完成,有时甚至绕过了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情绪反应还伴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肾上腺素飙升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尤其在亲子关系层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细心留意这些情绪的触发点,以及身体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变化。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应对突如其来的情绪。
情绪绑架下孩子的隐形伤口
那么,在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后,我们再来更进一步分析,看看情绪爆发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列不良影响。
当父母被情绪绑架时,孩子往往会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不仅承受着父母负面情绪的冲击,还可能因此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隐形伤口”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感染与行为模仿的影响最为突出。所谓的情绪感染,是指父母的情绪状态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当父母经常处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中时,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并受到影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婷婷的妈妈在婷婷上网课时,时时刻刻监视她的一举一动,生怕她溜号走神,比婷婷还紧张,而这导致她上网课时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婷婷表示无法忍受妈妈的唠叨和紧张,感觉自己像一个气球,马上就要爆炸了。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受到父母情绪感染的反面案例。
而行为模仿,是指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模式。如果父母经常用情绪化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孩子也可能会学会这种方式。比如,李女士是个对生活细节充满焦虑的人。每当遇到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比如,家里收到缴费通知单,她看到金额较高,便焦虑地把通知单扔到一边,不去处理。她的女儿小美,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也会像妈妈一样,选择逃避。有一次数学作业中有一道难题,小美尝试了几分钟后,脑海中浮现出妈妈面对难题时逃避的样子,于是她也把作业丢到一旁,跑去客厅看电视,以逃避学习上的困难。
在这种情绪的长期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就是长期的“隐形伤口”。这些“隐形伤口”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长期处于父母负面情绪笼罩下,会变得敏感多疑、害怕犯错,唯唯诺诺,甚至受到欺负也不敢做出反抗。
另外,孩子也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当父母经常批评指责孩子时,孩子可能会逐渐形成“我不够好”的自我认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进取心与自信心。
由于前两点的叠加,在长期的负面情绪下,会让孩子形成社交障碍与情感隔离。由于缺乏与父母亲的安全依恋关系,孩子在社交方面往往表现出退缩、回避等行为,难以建立长久稳定的友谊与亲密关系,更难以相信人,相信情感纽带。
随之而来的就是情感隔离,为了确保自己免受伤害,孩子可能会选择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进而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封闭,长此以往,恶性循序,孩子的成长就面临极大的阻碍。
掌控情绪“开关”之法
面对情绪“暗雷”的威胁和已经造成的“隐形伤口”,父母需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开关”。通过书中作者提供的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三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自我觉察与情绪识别。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每天记录情绪日记。也就是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及触发因素,这样有助于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通过回顾情绪日记,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情绪模式和规律,进而更好地规避负面情绪的产生。当出现类似的兆头和规律时,我们也会意识到这是失控的开始,从而有意识地减缓自己的情绪波动,最终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
第二个方法是深呼吸与正念冥想策略。深呼吸和正念冥想是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当人们面临压力或处于负面情绪中时,快速而浅的呼吸会加重身体的紧张感。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让身体获得更多氧气,使肌肉放松,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紧张感,让情绪逐渐平稳。而正念冥想则能帮助我们清空杂念、回归当下。
所谓正念冥想,是一种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的练习。通过冥想,大脑会进入一种放松且专注的状态,使神经递质分泌更加平衡,大脑的活动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提升心理的平静感和专注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情绪。
比如,当人们陷入焦虑、烦躁等情绪时,通过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身体的感觉,能让注意力从引发负面情绪的事物上转移开,使内心恢复平静,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从而有效调节情绪。
不难看出,深呼吸与正念冥想是揉合在一起的,两者也往往交替使用,不分彼我。具体来说,深呼吸为冥想创造了身体上的放松基础,使人们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冥想则进一步深化了放松的程度,让人们在情绪层面得到更彻底的舒缓和调整,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情绪挑战,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先进行几次深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然后进入冥想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当杂念出现时,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如此往复,以平衡内心焦灼的情绪。
作者提供的第三种方法是寻求外部支持与专业帮助。当自己无法通过记录情绪日记和正念呼吸的方法完成负面情绪疏导时,就需要与伴侣或朋友分享自己的困扰与感受,这样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相关建议。他们可能会提供不同的审视视角和解决方案,进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如果觉得自己无法独自应对情绪问题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爱的重建与沟通升级
在掌握了情绪控制的方法后,我们需要将这些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的沟通中,实现爱的重建与沟通升级。
所谓爱的“重建”,是思考在过往关系中,哪些因素导致了爱的消逝。是双方的性格差异、生活习惯,还是外部压力等。比如,一方过于自我中心,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这就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同时重新明确彼此在关系中的角色和期望。这时候两者已不再是简单的亲子,而是要成为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伙伴与朋友。
作者认为,要做到爱的重建,重点在于沟通升级。也就是通过改善沟通方式、增进相互理解、共同制定规则等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改善沟通方式,这一点需要家长们保持倾听与理解的心态。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保持耐心和尊重,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打断他们的发言,通过一些眼神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同时,注意非暴力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注意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避免指责和攻击。用“我”的语句代替“你”的语句,可以减少孩子的防御心理并促进双方的理解。比如“玩具散落一地,我们10分钟内把它归位如何?”就比“你真邋遢!”少了许多火药味,而多了很多爱意。
第二点是增进相互理解。关于这一点,家长可以安排一些共同活动。比如玩游戏,搭积木,捉迷藏,制作陶艺等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彼此的陪伴并分享快乐时光,这样也可以加深亲子关系。
此外,还可以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并共同商讨家庭事务和解决方案,让孩子享有一定的表决权,这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协作精神。
比如,陈家有爸爸妈妈、上初中的儿子陈宇和上小学的女儿陈悦。以往家庭旅行都是父母决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孩子们虽然跟着去玩,但偶尔会流露出对行程不感兴趣的情绪。这一次,父母决定召开家庭会议来规划旅行,让孩子们参与决策。最后,孩子们不仅制定出了令全家都满意的旅行计划,自己也更加期待这次旅行,并在无意间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
第三点让爱重建的方法是,共同制定规则与界限。这一点的核心在于明确家庭规则。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和界限,可以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比如,制定家庭作业与娱乐时间规则、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感受,以确保规则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作为家长,也要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规则,一旦制定了规则就要坚持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遵守规则,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好,讲到这里,《别让情绪绑架爱:父母情绪自控指南》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虽然我们的情绪会在生活中起伏不定,似乎难以琢磨,但情绪管理却是每位父母必修的一课,因为它关乎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谐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别让情绪绑架爱》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愿每一位父母朋友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开关”,用更加平和、理性的态度去爱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