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因为孩子直到走出学校,都不知道天才在哪儿,未来走向何方。教育只求同,教授一样的知识,刷一样的题海,训练出一样的高分,根本没有寻找天才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是奢谈。
在校学习不培养兴趣,不探索天才,进入社会就忙生计,绝大多数孩子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天才方向。有些孩子看似还有点作为,那是市场刺激的结果,发了家致了富,可对天才仍是一无所知。
孩子要找到热爱的专业,就必须发现天才。可寻找天才的教育还没有诞生。
要寻找天才,就必须把寻找天才作为学习的目的,怎么能把分数作为目的?也就是说,以知识为路径,以寻找自我为目的。
要寻找天才,就必须培养兴趣,兴趣是神秘天才的信号。怎么培养兴趣?就必须高度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探索知识固有的逻辑趣味和情感趣味。孩子必须成为探索的主人,怎么能把又难又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
更可怕的是,把孩子投进题海,哪还有兴趣?兴趣有两大途径,阅读和实践。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对兴趣诞生意义重大。无论是阅读文学名著,还是科普著作,还是伟人传记,都是培养兴趣,寻找天才非常重要的路径。
因为阅读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寻找天才。如果在阅读中发生天然的兴趣,就是唤醒自我经验,只有经验与知识发生共鸣,才产生兴趣。人们哪里知道,孩子经验里正蕴藏天才?有的孩子富有想象的天才,想象就在阅读世界自由飞翔,也就发生兴趣。
马斯克就是在大量深度阅读中,发现并发展天才。我们的孩子没有阅读经历,也就极难发现天才。
同时,对于不少知识,还必须付诸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发生兴趣,发现天才。科技创作活动,是培养兴趣,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实践,可科技实践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班级管理实践,是培养情商和想象力的重要实践,可也远没有充分开发。文学艺术创作是神奇的天地,可也还是一片荒芜,孩子的艺术天才怎么发现?
进一步发展兴趣,就是对天才的开发,对灵感的寻觅。在创新实践中,孩子必然遇到困难,灵感是突破困难的思维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作中,在科技制作中,在班级管理中,因灵感降临而突破困境,从而让天才爆发。如果灵感不时降临,就是天才的有力证据。
只有孩子才感受到灵感降临天才爆发的巨大喜悦,发现天才,悄然铸定未来事业方向。
每个在创新工作中有所作为者,无不庆幸对天才的发现,并用勤奋充分开发天才,做出重大贡献。
可是我们的教育既没有阅读又没有创新实践,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刷题中,对自我天才一无所知,哪来热爱的专业和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