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刷题不是教育,让心灵荒芜,只用于选拔

宁拙说 2024-07-08 22:02:36

知识教育的意义在于两大方向,一是用于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探索思维天赋;二是培养思想,探索人格天赋。

把语文知识和素养用于创作实践,培养想象力,开发情商,就是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探索文学艺术天赋,从而明确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语文读写实践中,培养认识自我的思想,积淀文化素养,探索自我的性格特点,从而明确自我重塑的方向,比如,把胆小懦弱懒惰顺从的自我重塑为勇敢顽强勤奋叛逆的自我。

可是语文高考还远没有考查创新实践力和文化素养,从技能高考中挣脱出来。技能刷题是一场浩大的浪费,铸成精神荒漠。

姜萍在技能选拔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只能读中专学校,可她通过自学在阿里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证明优异的数学天赋。

1 技能是狭窄的模仿思维

技能训练就是用所学的知识解题,反复操练对知识形成敏感性。有学霸说,只要弄清例题,每次考试七八十分没问题;只要弄清例题的变数,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技能操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训练模仿思维,是运用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跟砌砖的技能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跟马戏团训练猴子很相似,只要反复操练就会形成反应力,也跟条件反射相似。

第二,是训练狭窄的思维,离开知识规定的思维圈子,就毫无用处,又跟知识开辟的创新力无缘,比如,病句修改只能用语法规则修改,跟文学创作无缘。也就是说,创新力必须是综合实践力,跟技能思维格格不入。

第三,技能训练鼓励反复操练,越熟练解题技能越强,也就必然陷落于题海战术,从而把教育蜕变成严酷的刷题操练。

2 技能没有市场价值,没有发展意义

技能离开对应的知识定理,毫无价值,与未来职业毫无关系。浮力定律能拿来解决未来职场的问题吗?如果大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技能还有市场意义,那么基础知识的运用技能毫无意义,因为远离市场。

技能思维是模仿思维,形成的思维品质跟创新思维恰恰对立。一旦形成思维品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就本能地寻找现成的办法来解决,形成模仿的思维定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分学生没有发展潜力,几十年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和天才。

不仅如此,模仿思维的品质也塑造人格品质,高分孩子往往安分顺从,毫无创新精神,注定没有大作为。因此,技能思维不仅无益于未来创新发展,反而阻碍创新。

3 知识必须用于创新实践

因此,知识只能运用于创新实践,才是思维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知识的创新思维蕴含于知识诞生的历程,而不是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

知识不是从天而降,而知识创造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生动典范,为什么不让学生演绎定理发现的过程?把科学家创造定理的过程浓缩为学生实验或演绎的过程,是启蒙学生科学精神觉醒的重要策略。其中,也包括科学家创造的故事。

想想不难明白,是用演绎浮力定律唤醒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重要,还是把浮力定律拿来反复操练重要?

教材最荒谬的就是让知识定理从天而降,然后就把学生抛进题海,哪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哪来崇高的科学理想?

其次,知识的创新思维蕴含于批判性思维,即用学生经验去重新审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结晶成自我思想。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显然不是记忆知识,而是唤醒相关经验,用经验的参照去思辨知识,从而发生问题。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即对思维的思维,是对已有思维成果的知识,进行再思维,以经验为标准去审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创新新的经验,即思想。

文科学习是批判性思维的广阔天地,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发现问题,并写成批判性评论,就是创新知识的重要实践,从而形成文化观念,建构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有比这更有创新意义的学习吗?

最后,知识的创新思维蕴含于创新实践。

创新与实践本是二位一体,所谓运用知识解题根本不是创新实践,实践就是用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创新实践。

发现自我懒惰懦弱顺从的问题,并在行动中重塑勤奋顽强挑战的个性,就是最有意义的创新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地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自我问题,重塑自我高尚道德和强大个性。

语文最重要的创新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在创作实践中开发想象力、思想力和情商等,准确地发现文学艺术天赋。

政治历史提供大量生动有趣的事实,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治世做人的智慧,聚焦于思想的培养。

科学课程呢?除了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还有科技作品制作的发明创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实践,哪里是把学生投进题海?

总之,学生刷题痛苦,教师讲题枯燥,考试防不胜防,技能教育早该结束。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8-08 11:52

    屏掉姜萍话题说的全对,姜萍事件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