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素养深厚的语文教师表现欲很强,稍不留意就讲起来,台词典雅,激情洋溢,把深藏于文字里的美酣畅淋漓地揭示出来。
听课的教师赞不绝口。学生呢?看似被吸引,可有的分明表现出无聊。就是被吸引的学生,激动的表情与内心的枯寂也对比得令人深思。
考试结果往往出人意外,成绩不仅没有优势,还常常不如别的班级,与教师优异的才华形成反差。
专业素养深厚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但如果表现欲过强,总是霸占课堂,也就与优秀无缘。
语文教师必须清醒,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当初语文老师讲出来的?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听不出来的,只能在高度独立的阅读中积淀,犹如教师的素养是阅读中积淀的一样。

只要明白这点,就克制表现欲,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学生只要读出真性情,在文本里发现自我,同样有表现欲,“情动于中”,就有“形于外”的要求。
诚然,学生的表现欲有所顾忌,也就需要老师鼓励,甚至鞭策。
教师的意义在哪儿呢?在指导方法。
为学生指出一条道,督促学生沿着道去到作者和自我经验的远方,然后让学生表达阅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发现。
那条道就是阅读的中心任务,执行任务的要求就是具体方法;只要学生明白任务和方法,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静静地研读是课堂的常态。
为了最好地执行任务,学生必须用笔读,批注和写作阅读短评,然后展示阅读评论,就是高效课堂。
最终由学生创设研读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独立执行任务,不再需要老师教。

教师也有赏析文本的时候,但一般地讲,只在两种情况下讲才有意义,而且只能是示范。
一是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后,在反馈学生问题后讲,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答问题。
这是指点迷津,探索受挫折后,学生听讲就是纠正错误,感到豁然开朗。
这种听讲是自我研读的深化,本是研读的一部分,自我有情感和思维的突破。
不仅如此,仍不是单方的讲,而是问与答的互动,是边引导边回答边纠正,充满情感体验和深度思维。
二是学生研读之前的示范,学生执行任务感到茫然,不能不先示范。
教师示范有两个原则,一是点到为止,二是讲练结合。
这就是手把手教学生研读,用的正是余漪老师的谈话法,一边引导学生研读思考,一边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回答不断点拨,一步步引到正确的目的地,师生合作默契,学生积极探索。
示范之后,学生就进入独立的研读中,用笔执行任务。
总之,即使不得不讲,也必须讲与读结合,成片时间的讲是非常忌讳的,哪怕5分钟的讲都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