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什么鼓励刷题?因为刷题立竿见影。为什么大家都不阅读文学经典?因为高考不需要!
近几年,语文高考有了较大突破,主观题终于冲破套路,于是考生傻眼了。不仅如此,还能考查阅读鉴赏力,尽管是简单的鉴赏,但考生的核心素养贫乏,全然答不上来。
全卷就是古诗文阅读还真需要下功夫训练,但又是单纯的阅读力考查,与审美力疏离。古诗本是最易考查审美力的,但命题只与审美擦边。
这里以“语言运用”(20分)为例,最能说明命题只考查简单的技能,与核心素养无缘。病句成语题是典型的技能与记忆考查,为了强化选拔功能,有意搞得很难,其实完全没有意义。病句是技能,只要短时间操练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过难没有意义,能辨识修改常见病句足够了。成语看似内含文化,其实与文化没有什么关联,特别是考查不出文化素养,是记忆大于技能的题,有什么意义呢?
近几年有了较大改革,喜欢鉴赏语言表达,尽管难住大多考生,但与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仍疏离。
如果从语言运用、审美想象、深度思维(特别是想象)等视角来分析,就看得出很肤浅。从文化的核心素养看,更是没有关系。
如果从四大核心素养来审视语言运用题,就不难发现,根本就是雕虫小技,何曾考查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该怎么命题,才考核心素养呢?老实讲,对于命题中心的专家,这根本不是问题,难道还不知道怎么考核心素养么?
首先,既然是语言运用,那就运用语言表达呀!创设语言运用的生活情境,让考生表达吧!怎么能与阅读题混在一块儿呢?又怎么能考纯粹的技能题呢?
学生天天都在用语言交际,创设需要智慧的表达情境,写几句话,不就看得出表达智慧么?其中蕴含表达、思维、情感、审美等智慧,特别是情商和想象力。语言的情境表达不是考生未来必需的做人智慧吗?
比如,现实中充满冲突的一段对话描写,不是非常好的命题么?
其次,既然语言运用是综合能力,就没有必要命题那么琐碎,只需要一个题足够了,也就是一个小作文而已。设两个题,也就够多了。
题多就琐碎,耗时又不能集中考查核心素养。跟理科命题相似的是,难得没有意义,因为是技能比拼。跟理科不同的是,因命题肤浅,语文的空间被理科刷题侵占。
哪天,我们看到语文高考只剩下三道题,就真正考核心素养了。这就是,小说鉴赏评论、古诗鉴赏评论及作文,也就只剩下读与写两种语文训练,根本不需要高三复习教材和题海操练。
为什么不可以这样高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