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知北游》最后一篇寓言故事中有颜渊与仲尼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一句“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让我感受深刻。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的人,对外能与万物一同推移,而内心能保全自然天性;现在的人,内心不能保全天性,而对外又与万能相抵牾。对外与万物相推移的人,其内在的天性是始终不变的。何所谓化,何所谓不化?这种人怎么会跟万物相抵牾呢?一定无心求胜于物。
这段话让我想到很多,首先,人的观念是容易固化的,一旦固化就成为了倔驴,墨守陈规,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命的是,还把死犟当正确,不肯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以往落伍的认知,这叫做不与万物一同推移变化。这样的人注定要吃些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亏,成为时代的弃子。
还有一种人就是完全迎合世俗,紧跟潮流,甚至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完全沦为了欲望的奴隶,变成了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的高手。这样的人到最后就会流于世故圆滑。这种人就是为了迎合世俗而丢失了自己的本真。
还有一种人就是生性刚直,原则性极强,天生反骨,不平则鸣,凡是看不惯的人事就要说要骂,喜说真话、直言,完全是愤世嫉俗、锋芒毕露的那种人。这样的人不知道人性的通病是不喜欢被人揭短出丑的,一旦有人让自己下不了台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因此这种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置于四面楚歌的危险境地。
第一种人不能与物推移,是谓内不化。第二种人过于媚俗,以致失去了初心,天性丧失,成为了工具人也浑然不觉。第三种人不知收敛,四处树敌,会应验“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这句话。
一个人如果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不固守过往过时的观念,那就是有智慧之人,一个人如果“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外化而内不化,一个人如果懂得不与人性强行对抗,就不会与外物相抵牾。
鲁迅先生本来是崇尚墨家思想的人,但到了后期也明白了很多,他的几段话足以证明他其实也懂得了“藏”,不再过于向世人暴露自己真实的内心。那些话是这样的:“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
真话呢,我也不想公开,因为现在还是言行不大一致的好。”
鲁迅先生有这样的态度,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个人终究不能一味与人性对抗,不能与万物一同推移变化,就会招来无穷无尽的烦恼,甚至是灾祸。那也就谈不上保全自己了。
这则寓言故事让我也明白了只有尽量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是合乎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