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尿病人冬天血糖容易升高?医生:原因有5个

纵横知识 2025-02-20 19:26: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寒冬一到,很多糖尿病人的血糖就像坐上了小火箭,“嗖”地往上涨。

张大爷最近就纳闷了:明明吃喝和平时差不多,怎么测出来的血糖值总比夏天高出一大截?其实啊,这事儿和冬天的冷空气、生活习惯悄悄“捣乱”脱不了干系。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冬天这五个“隐形推手”是怎么把血糖抬高的,还教您见招拆招的法子。

先说头一个原因:天冷身体要“发电”。

咱们的身体就像个小火炉,冬天为了抗寒,得拼命“烧柴火”取暖。

这“柴火”就是身体里的糖分。

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好比钥匙,本来能把糖送进细胞里当燃料,可钥匙要是生锈了(胰岛素抵抗),糖分就只能堆在血液里。

您瞧,同样是冷得搓手跺脚,普通人能靠自身调节稳住血糖,糖尿病人却容易“燃料过剩”。

这时候不妨学学东北人,家里备个暖水袋捂手,出门戴好帽子围巾,别让寒气直接往脖子里钻。

要是手脚冻得发麻,赶紧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既能暖和身子,又能预防冻疮。

再来说第二个“坑”:冬天吃得像过年。

热乎乎的羊肉汤、香喷喷的糖炒栗子,这些暖身美食看着诱人,实则暗藏玄机。

就说那一碗浓白的羊肉汤,骨髓里的油脂全熬进去了,喝两碗顶得上一顿饭的油量。

更别说街边卖的糖炒栗子,抓一把剥着吃,不知不觉二两下肚——要知道六颗栗子就能抵半碗米饭的糖分!这时候得学精明的管家婆,炖汤时撇去浮油,用白萝卜吸油解腻;买栗子一次只买十颗,装在口袋里慢慢嗑。

要是馋甜食了,改吃三四颗草莓或者半个苹果,既解馋又不坏事。

第三个原因藏着点“小心机”:懒得出门当宅神。

北风呼呼吹,谁不想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可这腿脚一歇,血糖就闹腾。

有个大妈做过实验:每天晚饭后雷打不动绕小区走三圈,血糖能稳定在6.8;改成在家织毛衣三天,血糖直接蹦到9.2。

实在怕冷的,可以把客厅当健身房——边看电视边做“椅子操”:双手撑住椅子扶手,屁股悬空五秒钟再坐下,重复二十次,既能锻炼胳膊腿,又不耽误追剧。

要是下雪出不去,就在屋里摆个水盆,学老太太踢毽子似的单腿轮流踢,保准浑身热乎。

第四个隐患最容易被忽视:感冒咳嗽来敲门。

冬天病毒活跃,糖尿病人好比城门缺了守军,特别容易中招。

一旦发烧咳嗽,身体会启动“应急模式”,肾上腺素这类激素集体出动,结果血糖跟着水涨船高。

去年王阿姨感冒没当回事,硬扛了三天,血糖飙到15,最后住进了医院。

所以天冷要像保护国宝似的护着自己:出门戴口罩,回家先洗手;每天用淡盐水漱口三次,把喉咙里的病菌冲走;发现流清鼻涕马上喝葱白姜汤,把感冒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最后一个原因藏在情绪里:阴天心情也发霉。

连续半个月不见太阳,人的心情容易蔫得像霜打的茄子。

这时候身体会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它可是升血糖的能手。

李叔去年冬天老伴住院,天天愁眉苦脸,血糖从7.2直窜11。

后来护士教他个妙招:每天上午十点光照最强时,站在阳台上面朝太阳闭眼五分钟,让阳光透过眼皮刺激大脑分泌快乐物质。

现在他养了盆水仙花,烦心了就对着花骨朵说说话,血糖再没乱跳过。

说到控糖窍门,这里有几个“土方子”特管用:血糖仪要放在客厅显眼处,别收进抽屉吃灰,看见它就记得测;早上起床先测空腹血糖,就像看天气预报一样养成习惯;要是吃了新菜式,饭后两小时必须扎手指验货。

还有个小秘密:冬天穿厚袜子前,一定要翻开脚趾缝检查有没有破皮——去年赵爷爷就是脚后跟裂了个小口没发现,最后差点要截趾。

现在他每晚用茶油抹脚,既防裂又滋润。

天寒地冻不可怕,就怕不知道这里头的门道。

只要咱们糖尿病人摸清了冬天的脾气,该添衣时添衣,该忌口时忌口,血糖自然乖乖听话。

记住啊,控糖不是受罪,而是学会和自己的身体打交道。

就像老话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寒冬季节糖尿病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19年)

《糖尿病之友》杂志2021年12月刊“冬季特别防护”专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