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596——658),唐代书法家。字登善,亮之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工隶楷、行书。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这样评价褚:“善书,少则服膺虞监(世南),长则祖述右军(王羲之),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其行草之间,即居二公之后。”
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荐遂良,帝令侍书,时方博购王羲之法帖,天下争献,然莫能定其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存世主要书迹有《孟法师碑》、《伊阙佛龛》、《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以及传本墨迹《摹兰亭序》、《倪宽赞》等。
《大字阴符经》,墨迹本,有人疑为伪作。纸本,楷书。九十六行,四百六十一字。书法劲峭而欠润,也有拖沓的败笔,显得草率,缺乏盛唐的雄浑气象之处。
此作中褚字的内擪笔法鲜明,用笔古淡劲峭,起伏变化多凌空藏锋,章法和谐统一,有萧散之气。往往以行入楷,有流畅飞动之致。用笔举重若轻,似柔实刚。在结体上,形散神聚,看似疏放旷达,却又中规中矩,不移古法。在字势上似字字中均无正笔,却又并无歪斜欠稳的感觉,明代王世贞说他“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褚的此件法帖中充满了辩证统一。如用笔上,虽细不弱,虽粗不臃,当放却收,当正却斜;结构上,该聚则散,该疏却密。因此,粗观时仍让人体味到楷书的森严法度,而细察时则有许多飞动的趋势。正应了这样一句名言:“始知真放在精微”。
元杨无咎谓“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杨氏以草法喻褚字,的确切中肯綮。
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鉴藏印。帖后有升元四年邵周重装,王镕复校题字。李惠、罗绍威、苏耆、徐倬、姜宸英等观款。杨无咎、夏元吉、宋荦、魏象枢等跋。
褚遂良创造性地继承二王衣钵,是同时代人中对“二王”精神最心领神会的书法家之一。他临写的《兰亭序》是现存《兰亭八柱》中最早且最富新意的。楷书能写到鲜活生动程度的书家不太多,褚遂良应该算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