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问楼主曾收藏了王羲之两个版本的小楷《黄庭经》。“书圣”王羲之的楷书,历来被奉为“神品”,是欧、颜、柳、赵四体楷书的师祖。明代书法理论大家赵宧光在其《寒山帚谈》中指出:学楷书而不学晋楷,就学不成楷书。而东晋王羲之楷书为何不如欧、颜、柳等楷书形成流派普及推广?有人说:王体楷书流传只有小楷,更缺技法分析的实用字帖,后学难寻王楷门径。而且,王羲之的传世小楷不多,只有《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几部而已!
《黄庭经》俗称《换鹅帖》,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关于此帖,有一则传说:山阴有道士,欲得王羲之墨迹,因知其爱鹅成癖,故备下极神骏白鹅一批,作为写经报酬。王羲之见鹅甚喜,欣然为道士书经半日,后“笼鹅而归”。

清代画家画的《羲之爱鹅图》
待问楼主还读到一个版本说,王羲之“写经换鹅”之经不是《黄庭经》,而是《道德经》:王羲之听说一山阴道士养了群鹅,便前去观看,并希望能买回家去。道士说:“你给我写一篇《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写就,赠与道士,笼鹅而归。
待问楼主认为,“写经换鹅”,两种传说,都有道理,但楼主更倾向于《黄庭经》。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主要见于《晋书·王羲之传》和《太平御览》。

浙江绍兴的“兰亭鹅池”
王羲之信仰老庄,崇尚自然,天性爱鹅。据说,浙江会稽(今绍兴)有一孤居老太婆养了只鹅,很善于鸣叫。王羲之派人去购买未能得到,便带人驾车去观赏。谁知老太婆听说王羲之来了,竟把鹅杀了来款待他。王羲之为此深感痛惜。
此帖(《黄庭经》)法度严整,其气清虚怡逸,意态闲适。原本为黄素绢本,宋时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黄庭经》,小楷,六十行,计一千二百余字。末题“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列此经为右军法书第二。真迹久佚,传世刻本极多。此经以字句分,有八字句本、七字句本;以字画分,有肥本、瘦本。两种比较,以肥本八字本为优。八字句本首作“上有黄庭,下有关元”;七字句本作“上有黄庭下关元”。以文义论,七字句亦较八字句本多拗谬处。所见拓本以宋元祐《淳熙秘阁》本及越州石氏《博古堂》本为最。上海艺苑真赏社、文明书局、有正书局等均曾影印。
《黄庭经》是一部道教清修养生的经典书籍,有《黄庭外景经》、《黄庭内景经》之分。内容大多为七言一句的修炼口诀。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灵枢经》部分的全身穴位多有关联近似,讲呼吸,说吐纳,守丹田,养真气之类。
《黄庭经》法书笔法婉劲,横画稍稍提起,捺笔曳带健朗,显得凝浑而姿致洒脱。结体秀润,行距疏朗,虽系小楷而通篇错落自然,绝无布棋算子之弊。可谓“气充满而势俊逸”,为小楷书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