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建部透露,新的《住宅项目规范》正在修订,其中一项“商品房层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

图源网络
这事儿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其实,“好房子”的建设标准那可是相当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但层高这个点,却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今天咱就来聊聊,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到底会给我们的居住感受、开发商的资金成本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行情带来哪些变化呢?
01

装修后的实际层高才是重点
要深入了解层高3米对居住生活的具体改善,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层高、原始净层高和居住净层高。
这些概念的区别至关重要,毕竟开发商说明的层高3米、毛坯3米还是装完瓷砖、地暖、吊顶后3米差距大了!
那么,新规中提到的层高3米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建筑意义上的层高,即开发商告知的房屋高度,相当于你从外观上了解的房屋“身高”。

从建筑学的角度,层高是指当前楼层地面到上一层楼板地面之间的距离。
层高=净高+你家顶上楼板的厚度
原始净层高,也就是平时毛坯房量房所量的层高,从当前楼层的地面到顶面天花板的垂直距离。

然而,当房屋整体装修完成后,实际居住时的净层高会随着装修进程层层"缩水",这不单单是是减去楼板厚度那么简单。
即使进行简单的装修,地面找平、地板或瓷砖等材料的厚度加起来也在0.1米左右,加上原本的楼板厚度0.1米,层高瞬间缩水0.2米。
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多种“必需品”的加配,居住净层高还在被一点点压缩。
居住净层高=居住净层高 = 建筑层高 - 楼板厚度 - 地面找平厚度 - 地板/瓷砖厚度 - 吊顶厚度 - 中央空调厚度 - 地暖厚度。

如果按照2.8米层高进行计算,装修想要吊顶和中央空调全做,一下就大概减少了0.3米的层高,实际住进去的居住净层高仅有2.5米,身高1.8米的住户举手可触顶,空间压抑感不言而喻。
在2025年新规正式实施之前,现行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规定,住宅层高宜为2.8米。

图源网络
新规的实施相当于将下限从2.8,提升到了3米。
3米层高对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更贴近市场实际的需求,当建筑层高突破3米基准线,居住体验将发生一定改变,
居住净高普遍可达2.8米左右,纵向空间放大带来视觉延伸感。
当层高较矮时,房间会显得拥挤和压抑,人们在其中活动也会感到不自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实验显示,层高3米时,人体垂直视野扩大18%,久居者焦虑指数下降23%。

图源网络
增高后多出来的1/29的空间,窗户可以更大一些了,可以引入更多的阳光、增加通风。
较高的层高可以让自然光线更充分地进入室内,使房间更加明亮。而较低的层高则可能导致光线不足,需要增加人工照明,既不节能也不舒适。

吊顶、中央空调、地暖、隔音层等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安装,而不用担心层高不足带来的压抑感。
这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也增加了房屋的美观度和实用性。
02

3米层高后
少一层房子谁来补?
住宅层高增加后,建安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根据建筑行业的测算,层高每增加0.1米,建筑安置成本大约会上升2%-5%,具体幅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价格的波动、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等。
以常见的层高从2.8米增加到3米为例,也就是增加了0.2米,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可能会相应地增加100-150元,总成本上升幅度大约在5%左右。

图源网络
从单户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像上海这样房价较高的城市,这样的成本涨幅似乎并不算多。
然而,当把视角放到整个开发项目,甚至是极端情况下的整体影响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以一栋限高60米的住宅为例,如果层高是2.8米,开发商可以规划出21层;但若层高增加到3.0米,在相同的限高条件下,开发商只能建造20层。

这意味着什么?少了一层的建筑面积。
开发商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可能会选择增加一栋楼,进而导致小区的建筑密度上升。
建筑密度的上升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小区的绿化面积可能会因此而减少,原本可以用于绿化的空间,被新的楼栋占据,居民的居住环境在视觉和实际使用上都会受到影响。

图源网络
此外,建筑密度的增加还可能带来通风、采光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楼间距较近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会更加明显。
成本增加对开发商说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一定会推动进一步的“成本优化”或者走高端线路,住宅分化会进一步加剧。
而且住宅层高的提高还会带来其他标准的变化,例如规划条件、消防标准、建筑层数等也可能随之调整。
从规划落地到建成,还将经历漫长的准备期、过渡期和深化期。
准备期(数周至数月):主管部门组织全行业培训,开发企业启动流程改造
过渡期(数月到一年):实行新旧标准并行机制,新签项目强制合规,在建工程弹性调整
深化期(数年周期):建立全周期监管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全面落地
等到新房项目在完全符合规范“3米层高”后,品质上升,价格肯定也会有所上升。
03

改善型房子
站在赢家阵营
对于上海地区,几乎看不到层高低于2米9的新房在售,其标准基本都在2.9米以上。
虽然相较于更低的层高,只是提高了5 - 10公分,相对差距似乎并不明显,但这一提升却让购房者们能更放心地去选购。

图源网络
在目前上海在售的200多个涵盖住宅、别墅等类型的楼盘中,不同层高的项目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其中有146个项目层高在3米及以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是2.95米的,共有49个项目;而2.95米以下的则占比最少。(数据来源新闻坊)
值得注意的是,2.95及以下米层高的住宅普遍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户型设计多在80到100㎡左右,主力集中在五大新城和远郊区域。

图源网络
基本以刚需上车楼盘为主,所以这部分楼盘的影响可能更大。
不过,市区中心的大部分楼盘层高都在3米以上,甚至一些豪宅项目早已经将层高卷到了3.3-3.5米。相对而言,层高限制所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甚至同一个项目,刚需和改善面积段层高不一样。
一些在售的刚需主力户型为99平和105平的住宅,其层高在2.95米,而大户型面积段楼栋的层高则在3米及以上。
如果你恰好买到的事3米以下的新房,那就要从装修上尽量显高:
①无主灯设计
传统灯光设计常以大主灯(吊灯或吸顶灯),吊灯的下挂造型还会增加顶面的重量感,使层高在视觉上被压低,尤其在低层高空间更为明显。

图源网络
无主灯设计采用筒灯、射灯、灯带、线性灯等多种灯型组合,既满足不同区域的照明需求,营造氛围感,又简化顶面处理,保持顶面平整,巧妙化解低层高带来的压抑感。
②无吊顶设计吊顶虽能提升空间美观度,但会占用一定高度,加剧层高不足的压迫感。无吊顶设计保持顶面留白,避免层高压低的逼仄感,让空间更显开阔。

图源网络
③地面浅色地面颜色对空间层高有影响。深色系会让空间收缩,放大层高不足的缺陷;浅色系则有扩张放大感。因此,建议采用浅色系地板或瓷砖,使空间更显明亮开阔。

图源网络
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这一新规的实施,无疑将对我们的居住生活、开发商的建设成本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你是愿意等到新规落地后的“好房子”,还是现在就买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本号发布的原创数据、图表、文章等信息的版权由公众号运营公司独立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构成侵权,我司有权依法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