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时间让德国损失20万人,德军:苏军用我们的战术打我们

悠然历史 2021-03-02 19:00:58

1943年初,南线德军的情势简直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

由于曼施坦因发动的“冬季风暴”行动未能成功地给德国第六集团军解围,再加上苏军又在1942年12月份在顿河中游发起了新的进攻,击溃了意大利人的防线,使得南线德军被分成了两个战区。

一个在顿河上游,以沃罗涅日为中心,部署着德国B集团军群的主力,包括德国第二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负责牵制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还有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南翼集团。

另一个则在顿河下游,从新卡特立瓦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地区的埃利斯塔,维系着德国高加索地区A集团军群的退路,部署着德国顿河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右翼部队。

这个时候,第六集团军还在斯大林格勒城里固守,而B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都因连续不断地征战而伤亡惨重,精疲力尽,战事之激烈,已经让很多个师级单位没有了完整的建制,只能合成战斗群来投入战斗,兵力、兵器急需补充。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时候德军在顿河一线的防御阵地已经摇摇欲坠,苏军只要再发动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就能很轻松地击溃德国顿河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

对此斯大林表示很赞。

只不过这时苏军的状态并不是很好。

首先就是在经过天王星行动、小土星行动之后,苏军大大推进了自己的战线,但是也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

到1943年初的时候,苏军已经远离自己的补给基地超过250公里,物资补给困难。更何况盘踞在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还牵制了苏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也被德国第六集团军截断。

这种情况下,想要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没有弹药、油料还打个毛线!

于是苏军便决定先在顿河上游发起一场进攻行动,击溃德国B集团军群,占领利基斯-坎捷米罗夫卡一线的铁路,从而恢复沃罗涅日-米列罗沃一线的铁路运输,改善顿河地区苏军的补给情况。

为此,苏军集中了近50万人的庞大兵力,包括整个沃罗涅日方面军还有隶属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集团军,以及隶属于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

在这些部队中,担任主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在1月中旬,这个方面军有34.7万人,909辆坦克和208架战斗机,实力强大。

而在苏军对面,德军B集团军群能用来防御的兵力也高达40万人,其中德国第2集团军部署在北方,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德国第24装甲军部署在中部,而南线则是实力较弱的意大利军残部。

到了这个时候,德国前线的将领们可能就要抱怨一下希特勒为什么不肯进行全国总动员了。

此时由于德国未能转入总动员状态,大量的资源被搁置,而没有转化成可供前线战斗使用的坦克、战机、高射炮,再加上弗洛姆的预备兵又占用了大量人力,使得南线德军在兵力上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缺陷。

要知道在苏军预定占领的利基斯-坎捷米罗夫卡一线的铁路地区,用来防御苏军反击的部队仅有2个意大利军、2个匈牙利军以及德国第24装甲军,而他们能用的预备队只有一个新组建的“克拉默”军。

满打满算,德军此时能用来抵挡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部队也就只有7个军。

虽然看上去兵力还是很多的,但由于这些部队大多已经征战多月,损失惨重,全部加起来也才20多万人左右,同时还极其缺乏坦克和重型反坦克炮,官兵们的士气也遭遇了重创。

反观此时的苏军,先不说沃罗涅日方面军30多万人的总兵力已经超越了德国这7个军,但就是武器装备上,轴心国这7个师的兵力也很难和苏军一战。此时,苏联在战争初期紧急转移的工厂已经恢复生产,美国援助的物资也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苏联,苏军的战斗力在充足装备的加持下已经有了巨幅的提升。

更别提到了这个时候,苏军已经开始明白该怎么打仗了。

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43年1月,中间已经过去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起先,苏军因为战术呆板、指挥失误等问题损失惨重,可在打了这么久以后,苏军早就把这些问题搞懂了。

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一次两次可能是意外,如果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那苏军基本上可以告别人类智商了。

不过很可惜,苏军并不是傻子,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第二次哈尔科夫这么多惨败的磨练之后,苏军已经完完全全地学会了该怎么打仗,包括步兵怎么进攻?坦克如何使用?航空兵该在战役中充当什么角色?

再加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支持,从这个时候开始,苏军在战役指挥上的能力已经完全不弱于德军。

在战斗开始之前,苏军首先是通过三周左右的前线侦察,把德军在每条防线部署了多少部队、多少火炮、多少反坦克炮、多少后备队全部查清楚了。

此时的德国B集团军群的防御阵地在苏军面前,就像是一直戴着白色内裤在沙漠上奔跑的鸵鸟,一举一动苏军看得一清二楚。

在发现德军右翼的防御较为薄弱以后,苏军便把精锐的第3坦克集团军部署到了南面,准备从这一侧对德军发起进攻,以达成突袭效果。

而在战斗正式开始前,苏军还对战役准备工作进行了十分优秀的伪装,让匈牙利军队直到苏军即将进攻的时候都还乐观地认为:苏军针对自己的进攻是不太可能的。

其结果就是,等到苏军真的开始行动以后,匈牙利军队还没撑过一周就崩溃了。

1月12日,战斗正式开始。

苏军第40集团军率先行动,在重炮、坦克的支援下,苏军士兵成功击溃了匈牙利第7步兵师第4团的防线,在匈牙利第3、4军之间打开了一个6公里宽的口子,随后第40集团军大兵压上,从打开的突破口中源源不断投入后备力量,巩固并扩大突破口,伺机向德军后方发展胜利。

而在中部和南线,苏军步兵第18军,坦克第3集团军也同步发起了进攻,也很快取得了进展。

在苏军这般猛烈的攻势之下,整个顿河中游的轴心国军队都陷入了巨大的混乱,苏军坦克部队抓住机会,趁机扩大战果,追着撤退的匈牙利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一顿猛打。

仅仅3天时间,苏军第40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便从两翼突破了顿河中游轴心国军队的防线,击溃了4个师。

1月17日,第40集团军和从中部发起进攻的第18步兵军建立联系,随后在第二天,第40集团军便成功和苏军的第3坦克集团军会合,成功合围了轴心国军队13个师的退路。

而苏军截断了前线德军的退路之时,并未停止脚步,而是调转枪头继续发起突击,将被包围的13个轴心国师又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随后苏军立刻在外围布置起了坚固的防线,阻止德军的突围与解围行动,等待后续部队赶上来彻底消灭包围圈里的敌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眼熟?

装甲突击,钳形攻势,合围敌军之后突击部队转入防御,等到后续部队赶上来消化被包围的敌军。

这不就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最喜欢用的装甲战术吗?

突破、分割、合围,德军曾经屡试不爽的钳形攻势,如今被苏军全盘学了过去,反过来用在德军自己身上。

德军惊讶地发现,这些在一年以前还不会打仗的苏军,如今用钳形攻势怎么比自己用的还顺手?

更糟糕的是,B集团军群根本没有兵力来给被围军队解围。

为了守住罗斯托夫,保住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地区撤退的通道,希特勒把刚刚赶到南线的德军部队几乎全部调给了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能得到的援兵屈指可数,自保都兵力不足,哪里还有余力去救人?

所以这13个被苏军包围轴心国师的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到了1月19日,也就是战斗开始一周以后,沃罗涅日方面军便宣布俘虏了5.2万人,缴获170辆坦克,1700门火炮,2800挺机枪,4000余门迫击炮,还有60万发炮弹。

1月27日,苏军基本肃清了在包围圈内部的德军。

仅仅15天,苏军便击溃了15个轴心国师,让德军损失22.6万人,其中8.6万人被俘,14万人阵亡、受伤、失踪。

德军B集团军群损失惨重,无力再战,等到苏军在北翼的攻势发起以后,德国B集团军群便名存实亡。

此后,像这种战例还将不断地在苏德战场上上演,德军将一次又一次领导到苏军钳形攻势的威力,直到战争结束。

你们怎么看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6 阅读:2461
评论列表
  • 2021-03-02 20:13

    [点赞][点赞][点赞]

  • 2021-03-19 17:55

    苏吹挺会吹

    阿黄把主人行远放在它名字前面 回复:
    是的,苏吹把火越吹越旺把中国的德国牧羊们的主子烤成了黑焦炭,嗞嗞冒油,踩一脚嘎嘣脆。
  • 2021-03-03 02:58

    德粉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