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央国企人戾气变重了,而是他们被折腾得太惨了

荀攸广 2024-11-24 17:32:48

最近刷到一条留言:“央国企员工是不是都变得特别戾气了?提到了骂公司、骂制度,说辞职、说躺平……怎么这么多负能量?”看到这句话,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与其说是“戾气”,还不如说是紧张太久后的发泄。

但这些情绪,真的是负能量吗?他们的声音,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认知一起走进这些“铁饭碗”的日常,看看他们真实的员工。

“做了事,证明更重要”

先聊聊工作。对央国企员工来说,最累的从来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如何“证明自己真的在干活”。

一个简单的周会,从前开完发个纪就要行。现在呢?不信你听这些“操作”:

通知文件:邮件、微信通知,一个不能少;截图、存档,环环相扣。签到记录:签到必须上传,还得打印留底。全程录像:会场里的摄像头绝对不能闲着。纪要材料:会议内容要整理成七八份文件,从头到尾补全,漏掉一份都不行。

这样下来,不知讨论问题的时间少了,留下的痕迹反而变成了重头戏。

更夸张的是,每天的工作总结也越来越复杂。前一个月交一次总结,短短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现在要在系统里打卡、填报、截图上传,光是按“规定动作” ”走流程,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表面上看是“提高效率”,实际上是员工的时间和精力被这种“痕迹化管理”榨干了。

“降本增效”的冷逻辑

说近几年央国企的关键词,“降本增效”绝对名列前茅。但基层员工的感受呢?往往是:苦的不只是钱包,连心也在苦着。

先看看所谓的“降本”:

工资奖金缩水:一线员工的奖金越来越薄,年终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高层的收入,似乎没啥波动。食堂标准降低:从前还有热乎的新鲜饭菜,现在勉强填饱肚子也不错。节日福利消失:还记得那些年每年逢节日发牛奶、米、油吗?别想了,这些早就成了传说。

同时,“增效”的逻辑也让人哭笑不得:

办公楼装修得越来越豪华,工位却越挤越小。各种形式主义会议扎堆,会议室座无虚席,结果一整天啥都没进展。名目的“面子工程”,蕴藏巨资却难见成效,基层的无数加班时间都填进了这些无底洞。

这种“降本增效”,员工哪能不寒心?

“24小时待命,随时在线”

在央国企,下班这个词逐渐成为“理论的存在”。

晚上11点,微信群突然跳出领导的消息:“再报告改改,明早用。”

周六早上刚起床,手机已经响个不停:“紧急通知,物资立即提交!”

节假日也别想清闲,通知一个接一个:“手机别关机,随时待命。”

最要命的是突如其来的检查。今天审计组,明天督查组,后天巡视组……每次检查都整理得几十上百份材料,每次整改都少不了熬夜加班。员工的精力就像被扯成一根根细线,绷带越来越紧,根本没时间喘口气。

手机不敢静音,不敢更彻底关机。稍有遗漏,领导一句“怎么没收到你的回复?”就足以让人心跳加速。

“他们的戾气,谁能真正理解?”

一个人要多无能,才会在朋友圈写下“想辞职”?一个人要多绝望,才会在工作中回复“收到”时顺手骂一句?平,不再挣扎?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环境让他们的努力毫无意义。

工资越扣越少,任务越堆越多,身上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每天早出晚归,却看不到希望,员工的绝望和委屈无数积攒的一颗颗成了随时可能爆发的“炸弹”。

“又抱怨戾气,不如思考原因”

戾气从哪儿来?是流程真这么复杂,还是因为管理惯性使然?“降本增效”真解决了问题,还是换了个地方折腾基层?检查和整改真提升了效率,在无端增加负担?

这些问题如果不被正视,员工的情绪只会继续发酵,直到变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铁饭碗”也可以有温度,也可以是希望的寄托,而不是员工日复一日的枷锁。 站在高处批评,不如低下头,认真反思。

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管理方式开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和消耗。

最后的思考

当我们谈论“央国企戾气”时,别忘了,戾气背后站着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普通人。他们的愤怒,是长期被忽视的诉求。他们的无助,是被现实一次次压垮的结果。

要解决问题,不是靠训斥责几句“负能量”,而是给他们真正的支持和信任。让“铁饭碗”重新成为值得托付的象征,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枷锁。

如果可以,给他们一点喘息的空间吧。

8 阅读:630
评论列表
  • 2024-11-24 23:02

    好文[点赞]

  • 2024-11-24 23:18

    有些人太闲,搞个软件弄个报表搞个签到,借着标准化搞死下面的人,谁都知道搞个形式,但不做又不行。

  • 2024-11-24 23:47

    绝大部分私企更惨,惨好几倍。

  • 2024-11-25 01:07

    这就是央,国企的特点。愿意干就干不愿干滚蛋

荀攸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