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央企,比降薪裁员更可怕的,是现在几乎不招人了!

荀攸广 2024-11-23 18:08:33

最近,“国企降薪裁员”这个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大家议论纷纷。降薪和裁员固然令人揪心,但更让人感到无力的是,国企央企的招聘名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减。

回顾过去几年,不少人可能会发现,国企的招聘公告越来越稀少了。有些单位的招聘要求简直高得离谱,似乎专门为顶级高校的精英量身定制,而普通求职者连门都摸不到。这种现象,真的让人不禁要问:国企的未来,还是不是普通人的希望?

现状: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岗位数量越来越少1. 门槛之高,竞争之激烈

还记得去年某知名国企的校招吗?全国范围内,仅开放3个岗位。别以为这是好事,因为这3个岗位,清一色是清华、北大、以及海外名校硕博争得头破血流的“战场”。985的本科毕业生?恐怕连简历筛选都通不过。

有个朋友吐槽说:“我的简历是‘海投’的,一百多家公司,只有几个国企给了笔试机会,结果全是备胎。”听着扎心,但这正是现实:不是你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而是机会根本不存在。

2. 招聘数量锐减,已成普遍现象

更严峻的是,很多国企的招聘已经逐渐趋于停滞。根据一位熟悉内情的老员工透露,许多部门已经连续三年没有新增编制了。甚至有些岗位,必须等两三个人退休才会空出一个名额!

比如某省级电力公司,按理说这类单位稳定又靠谱,每年都有退休人员,按惯例应该多招一些新人接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虽然每年有6-8人退休,但新增岗位常常只有1-2个,甚至干脆“零新增”。

这种“只出不进”的模式,给在职员工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大家不仅要承担更多工作,还要提心吊胆,担心下一个被优化的就是自己。而对于外面准备“挤破头”进入国企的求职者来说,更是连盼头都没有了。

深层原因:效益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效益下滑,企业缩编求生

回头看,国企的辉煌时期可能已经渐行渐远。九十年代的大规模下岗潮让不少人记忆犹新,而近年来,降薪裁员也频频出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企的收入水平自然也回归了普通。

有一家大型国企,员工收入曾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三倍,甚至让人羡慕到不行。然而现在,它的工资水平已经跟行业平均持平,甚至比一些发展较好的民企还要低。一位在岗员工无奈地说:“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好日子真的过去了。”

高门槛招聘,稳定为先

招聘减少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人,而是只要顶尖人才。这种“减量提质”的策略,实际上是企业在赌稳定。一位人事经理透露:“学历高、能力强的人风险低,问题少。既然只能招几个,那就必须挑最好的。”

未来趋势:国企的“普通化”,人才的“流动化”

随着社会变迁,国企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现在也不再那么“香”了。大家发现,国企不仅不再是高收入的代名词,甚至很多时候比普通企业还要辛苦。

人员缩编成常态

未来五到十年,国企的编制很可能会持续减少。很多岗位退休后,空出来的名额可能直接就被取消了。一位资深员工感慨:“年轻人来了,倒是能帮分担点压力,可惜现在根本不招了。”

薪资普通化

不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工资逐渐回归市场水平已是趋势。靠国企发财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能保住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已经不错了。

工作内容多元化

未来,国企的许多岗位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市场化”。那些“端着铁饭碗”的人,也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和变动。

启示: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不断提升的能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与其感叹形势不如意,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成为一个“多功能选手”,让自己具备灵活的适应能力,不管是在国企,还是其他领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说的:“希望,是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再困难的环境,只要有希望,就有未来。

结语

国企的变化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迷茫,但其实每次变革都孕育着新的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机遇,提升能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机会从来不是留给抱怨的人,而是留给行动者的。

所以,请相信,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一定有属于你的舞台。

0 阅读:1

荀攸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