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也遗传?父亲抑郁,孩子抑郁风险增加42%!

观云脑 2024-04-10 01:40:33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五官、肤色、毛发、性格等,但你知道吗?有些疾病也会遗传,例如:抑郁症。

2021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究团队在美国20个主要城市,根据1446名母亲与孩子的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焦虑与儿童学龄前至青春期的抑郁症状存在关联。

母亲由于生育压力、育儿压力、工作压力等会加剧抑郁风险,同时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知乎上的网友曾发过自己的经历:

“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心情不好,摔东西、骂人,经常说一些想死的话,那时的我不理解,一度感到很害怕。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我也开始变得行为怪异,一不开心或者生气时就会掐自己,扯自己头发。长大后,好像也没有好转,自己仿佛也变成了妈妈的样子,心情长期压抑低落,有自残自虐倾向,总会有想死的念头。

而且,我和母亲都有长期的睡眠障碍,母亲基本一天就睡个三四个小时,即使白天需要做很重的体力活,夜晚依然无法入睡,我自己也是陷入长期的失眠中。”

再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抑郁症。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母亲抑郁与后代抑郁的确存在“遗传”关联。

不仅母亲与孩子间存在抑郁“遗传”,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还会在父亲与孩子之间“遗传”。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研究根据715万对父子(女)的数据发现,父亲抑郁使孩子抑郁风险增加42%。

01

容易忽视的男性抑郁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女性在抑郁患者中占比高达68%,约为男性的2倍。因此,从性别上来看,女性因情绪更敏感、更细腻,会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

然而临床上,虽然男性抑郁症患者数量少于女性,但男性患者就诊时,其病情大多已达到中重度级别,以下原因都可能造成男性抑郁被忽视:

①男性社会地位

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要坚强、能扛事,不会在家庭中流露出脆弱与情绪,因此,个人情绪难以被及时发现。

在社会中,男性有自己的角色与定位,要求有更高的情绪掌控能力,拒绝脆弱。研究发现,越符合男性社会规范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更可能抑郁,其主动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也越低。

②症状表现不明显

目前,对抑郁症的判断标准是“过去12个月内,是否几乎每天感到悲伤或绝望,且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以至于难以进行日常活动”。

然而在临床上,男性的抑郁表现未必如此明显。比如:

青春期男孩:表现为外放性的,比如易怒、发脾气、砸东西、对抗父母等

中年男性:表现为失眠、多梦、压力、焦虑、工作效率降低以及体力下降等

55岁以上中老年:表现为烦躁、敏感、多疑、睡眠差、食欲差等

02

3类人群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①孕产妇

孕产妇因体内激素剧烈变化等原因,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至少一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产后抑郁”。

研究发现,有50%的抑郁发生在怀孕期,50%发生在分娩后一个月内,严重者甚至出现抱孩子跳楼的倾向。因此,作为家人要及时提供情感支持,主动分担育儿任务。丈夫应重视妻子的情绪变化,如发现妻子越来越多疑、敏感、易怒,睡眠质量差、莫名其妙哭泣等,很可能是抑郁的征兆。

②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因常年独居而孤独,无人陪伴、无人对话、无人分享,久而久之会产生抑郁。此外,还有疾病、药物等因素。作为家属,应多多陪伴老人,满足其情感的需求。作为公益组织,应多开展活动,满足老人社交需求。作为老人自己,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要与外界隔绝。

③职场人士

社会内卷严重,职场人士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首次发病多集中在30-4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通常“上有老下有小”,且处于工作的转型期和瓶颈期,职场压力巨大,容易导致抑郁症。

职场人要学会自我安慰以及找好自我定位,学会自我减压,遇事往好处想,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以及努力保证正常睡眠。

若持续出现精神沮丧或易怒,睡眠障碍或记忆力下降等,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最后,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花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在温暖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0 阅读:7

观云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