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怎么来的?家庙是什么意思?两者有关系吗?

芸芸评文化 2024-12-12 19:14:53

实际生活中,家庙、祠堂、宗庙、宗祠,使用得很乱,许多人分不清楚。网上好事者胡乱发挥,百度的解释也有偏颇。弄得人云里雾里,不究其底。我们从传统文化即传统家国文化和祖宗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首先需要清楚,祭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而家庭祭祖是祭祀文化的基本内容,庙就是祭祖的地方

(1)《春秋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论语—尧曰》说:“所重:民、食、丧、祭。”《孟子--离娄下》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

就是说,国家大事就两样,一是打仗,二是祭祀。祭祀和丧事不仅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抓手,还是民风民意建设和人文品格塑造的根本内容。送祭死者为当大事,供养生者还在其次。

(2)祭祀按对象分两类,一是祭祀自然神,即天地神灵;二是祭祀人文神,即祖宗神灵。祭祖有特定人群,要举行特定仪式,需使用特定场所。这个举行祭祖活动的特定地方,就叫庙。

天子祭祖的地方叫太庙,诸侯祭祖的地方叫宗庙,大夫和士祭祖的地方叫家庙。一般庶民百姓,没资格有庙。按唐代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建家庙。五品对应厅局级,现在来说也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屈指可数。

(3)北京的天坛,是皇家祭天的地方,还有地坛、社稷坛等,都是祭祀场所,都是庙。土地庙祭祀土地老爷,城隍庙祭祀城隍老爷,二郎庙祭祀二郎神,关帝庙祭祀关公二爷,岳王庙祭祀岳武穆,等等,都是祭祀场所,都是庙。

(4) 注意,和尚住的地方不是庙,是寺。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南京栖霞市,镇江金山寺,拉萨大昭寺,等等。

佛家人士为了赚取香火钱,开展许愿还愿业务,与家庙的祷告类似。由于一般居民家庭没有资格建家庙,祭祀祖宗也还是许愿还愿,所以寺院吸引了大批香客和信徒,久而久之,生活语汇中,寺院就变成了寺庙。

2、其次应当明白,祠堂是一般居民祭祖的场所,即民众祭祖的地方,与家庙的功能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1)祭祖业务家家都有,但一般居民家庭没有家庙,怎么办?就上坟。上坟叫墓祭。从西汉开始流行。朱熹的《家礼》规定,在家祭祖叫家祭,在坟头祭祀叫墓祭。礼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2)为了方便墓祭,人们在坟地建一些龛舍,遮风避雨,存放祭祀物品用品等。随着墓祭的流行,逐步成为一般生活事项,龛舍不够用,于是出现专用于墓祭的房舍。房舍内供奉祖宗神主,墓祭在房舍内举行。这就是祠堂的原型。

到隋唐时期,人们在家庭的特定地方,建立房舍,立祖宗神主牌位,祭祀祖宗,名字就叫祠堂。

(3)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南宋朱熹作《家礼》,作为礼仪经典。《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将皇家以下的家庙祠堂统一称为祠堂,于是祠堂成为一般民众祭祖的地方。

朱元璋认朱熹为本家,所以,大明一朝,朝廷诏令全国实施的礼仪制度,完全照抄照搬朱熹《家礼》的规定。大清沿袭大明的礼仪制度。我们是从明清顺延下来的。所以,在生活语言中,祠堂是祭祖的地方,家庙的使用相对较少。

3、最后需要知道,一家为家,多家为宗,宗庙、宗祠是多家连宗的操作

(1)按《尔雅》的诠释,九族为一家。即以自己为参照,向上是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向西是子、孙、曾孙、玄孙,这叫一族,即一家。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都规定,祠堂供奉祖宗牌位,只到高祖父。高祖父以内为家人,高祖父以外为族人。

(2)明嘉靖时期,朝廷诏令允许民间联宗建祠。就是说,不是一家但同宗或同姓的人家,可以联合建立祠堂,统一祭祖。于是有了宗祠。后世民间不断传承沿袭,这就是宗祠的来由。

归结一下。在职能和功用上,家庙和祠堂是完全一致的。以前有区别,现在都一样。就是说,家庙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祭祖的地方,祠堂是一般居民百姓祭祖的地方。大清灭亡后,朝代终结,国家倡导人权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所以祭祖的地方都叫祠堂。

一般意义上讲,一个特定家庭建立的祠堂,叫祠堂。同宗同姓或共祖的不同人家,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祠堂祭祖,称为宗祠。

祖上有厉害人物,有庙享的待遇,有家庭文化传承,祭祖的地方可以叫家庙。联宗建立的家庙可以称为宗庙。

现实生活中,家庙和祠堂、宗庙和宗祠的内涵意义基本重合,可以互用。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芸芸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