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重要还是生源重要?这是被很多人一直在争论的一个话题。有的人就说学区房重要,要买到了北京市东城,西城或海淀部分区域的学区房,认为这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以后肯定好。还有的人认为生源很重要,认为生源不行到哪个好学校去也不行。又有一部分人是这么说的,说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很关键。
从这三方面不同的声音来看哪个说的对呢?其实都有一定道理,我谈学区房的话题应该也有几十期了,从我个人来看,其实中国家长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才导致了有学区房的概念,孩子本身对学区房没有概念。现在北京市的教改包括西城区推出的势点改革的王炸,其实都是在联动性的打破原有学区房的观念和概念。
如果要我来说,哪个都重要,要是排序的话我认为生源很关键,这就好比让一个巴西著名的足球教练在中国国家队是一样的,这位巴西足球教练可能带了巴西国家队甚至到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带队成功了,但是你带中国队就能一定再出现吗?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是你让中国的一个教练去带巴西国家队,我相信打的成绩应该是不差的,这就说明了生源很关键。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如果你家里边有这样的孩子就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校额到校过去的学生。那些重点学校愿意要校额到校的学生吗?其实都不愿意要但没办法。校额到校的学生跟得上人家自主招生或掐尖儿的学生吗?班里边最后一名大部分都是校额到校的学生,因为跟不上。假设原来这学生在三中是排前几名的,现在通过校额到校进了四中的高中部,那成绩排名可想而知。只有当你的孩子或你身边有亲属,同事的孩子处在这个情况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并不是孩子上了名校就一定有好的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哪儿都能考入好的大学,在清华,北大里边的学生难道都是那些买了学区房的吗?不是吧?那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优秀的学生有很多,人家没有条件买学区房,也能考上清华北大。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现在买不买学区房,一定还是看家庭的经济情况,看有没有足够的预算,其次要看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如果孩子都不学习,你让他上哪儿都不行,所以我认为生源一定要排在所谓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区房片区的两个因素的之前,其他两个因素一定也重要,但是没有好的生源就没有好的成绩。
北京市又出台0.5了,加3加4或加3.5,这一系列就是把原来本校初中部或者集团校之内的那些优秀的好的苗子要先给拔走,这叫锁生源。我以前老讲咱这些年北京市中考完了,中考分数线公布的当天的中午过后,下午家长们就开始跑校了,成绩基本上衡量达到去年或者在预估今年的时候,必须得提前跟学校签约,否则你在报的时候有可能都没有机会,这就是先掐好的学生,生源的重要性远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