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对汉末三国时期很多人物的高情商表现佩服不已。他们总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说出最恰当的话,做出最理性的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508f5ee6a2bb9702b0e5c616e4e565.jpg)
1.诸葛瑾奉孙权之命出使成都,与刘备交涉荆州各郡管理权限。诸葛瑾除了在会议上,从不私下与诸葛亮见面。
亲兄弟多年不见,不想在一起说说家常话吗?当然想。但诸葛瑾、诸葛亮为了避嫌,都能做到冠冕堂皇,公而废私。
2.吕蒙占领江陵,将关羽的府库密封,自己不看里面有什么,等着孙权来验收。
吕蒙不想知道关羽收集了多少财富吗?能忍而已。
3.孙权到达江陵,将监押在此的于禁释放,并与于禁并马出行。虞翻指着于禁大骂:“你是什么东西,敢和至尊并马而行?”
孙权虽然斥责虞翻不可无礼,其实内心非常高兴。
4.曹操六十岁后,意志衰退,不愿继续征战。关羽水淹七军,围攻樊城、襄阳,曹操调动徐晃等将领援助曹仁。曹操的众多谋士建议曹操亲征关羽,曹操犹豫不决。
桓阶对曹操说:“大王担心徐晃、曹仁的能力对付不了关羽吗?”曹操回答:“我不担心。”
桓阶接着问道:“大王担心徐晃、曹仁不尽心竭力吗?”曹操回答:“我不担心。”桓阶说:“那么大王还需要到前线吗?”
桓阶看出曹操不愿亲临前线,就通过反问说明曹操根本不需要亲征。
读史为了明理,读史为了借鉴。真话不一定是恰当的话,克己才能做出最理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