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唱戏人

伏生散文 2025-02-16 14:50:02

暮色,如同一坛窖藏了整整六百年的青稞美酒,醇厚而浓烈,在祁连山麓肆意泼洒,将广袤的戈壁浸染成一片深邃的琥珀色。祁连山,这座古老而巍峨的山脉,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横亘于大地之上,静静地见证着悠悠岁月的变迁。在它的山麓之下,乐善村宛如一个沉睡在历史长河深处的古老梦境,静谧而安详。

我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朝着乐善村走去,脚下的夕照如同破碎的瓷片,每一片都折射出往昔岁月的独特光芒。忽然,一阵苍劲的秦腔声,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从风中猛地劈来。这声音,恰似一位从历史深处奋勇杀出的勇士,瞬间惊起了滩涂之上正在越冬的灰鹤。

灰鹤们扑棱着巨大的翅膀,在暮色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仿佛是被这古老而神秘的秦腔唤醒的精灵。秦腔的这一声吟唱,力量强大得如同撞开冻土的重锤,在那冻土之下,似乎埋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随着这声秦腔,青石台基上的十二道绳沟渐渐显露出来,这些绳沟,是光绪年间戏班汉子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那时,戏班的汉子们为了搭建戏台,为了安置好表演道具,日夜操劳。他们咬着麻绳打结,每一滴汗珠都饱含着对秦腔艺术的无限热情与执着。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一切都只能依靠双手和简单的器械。他们在炽热的阳光下,或是在昏黄的油灯下,精心地摆弄着麻绳,每打一个结,就如同编织一个关于秦腔的美丽梦想。

而那些汗珠,不仅仅是劳累的象征,更是他们对传统艺术热爱的凝聚。每一滴汗珠落在青石台基上,日积月累,在岁月的侵蚀下,最终形成了这十二道深深的绳沟。这些绳沟,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默默记录着曾经的艰辛与执着,承载着光绪年间乐善村戏班的辉煌与奋斗。

在乐善村的街头,72岁的盛世祥正缓缓走来,他身上的羊皮大氅轻轻扫过路边顽强生长的骆驼刺。那骆驼刺,如同这片戈壁的忠诚守护者,以其尖锐的刺抵御着恶劣的环境。盛世祥的络腮胡上,霜花已然凝成冰碴,这是这片寒冷土地留下的独特印记。他的羊皮大氅,或许是祖辈代代相传之物,不仅带着岁月的沧桑气息,更凝聚着先辈们的体温与情感。

盛世祥来到祠堂边,小心翼翼地开启那只老戏箱。随着 “吱呀”一声,仿佛打开了一个装满历史宝藏的魔法盒。箱内,光绪年的靠旗在现代 LED 补光灯的照耀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靠旗,曾在古老的戏台上随风飘扬,见证了无数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承载着演员们的飒爽英姿与观众们的热烈欢呼。如今,在现代科技的光芒下,它们仿佛再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蟒袍上的金线在雪光的映照下,忽明忽暗,绣制的精美图案仿佛在这光影变幻中活了过来,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辉煌。

此时,从省城归来的盛世祥的孙子,带着外面世界的新鲜气息,正熟练地架起三脚架。他的这一行为,代表着新一代对秦腔艺术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他所携带的现代化设备,预示着秦腔艺术将在新的技术手段下得到更广泛的记录与传播。与此同时,无人机航灯闪烁着现代科技的光芒,轻盈地掠过古老的藻井。藻井,作为古代建筑中的精美装饰,凝聚着古人的卓越智慧与独特艺术审美。此刻,无人机航灯与梁间悬挂了百年之久的气死风灯遥遥相望,这一场景,宛如两个不同时代的使者在进行一场无声而深刻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奇妙相遇。

另一边,六旬鼓师,神情庄重地抱着祖传的柏木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艺术深深的敬重与传承的坚定决心。这对柏木槌,历经几代人的摩挲,早已承载了家族的记忆与情感,上面仿佛还留存着先辈们击鼓时的磅礴力量。赵金山看着牛皮鼓面,鼓面上映照着手机屏幕的蓝光,他缓缓说道:“《火焰驹》的火,得用三弦在舌根底下烧。”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智慧。《火焰驹》作为经典的秦腔剧目,其中的火焰场景需要通过独特的音乐表现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所谓“三弦在舌根底下烧”,形象地表达了演奏三弦时需要投入的独特技巧与饱满情感,就如同火焰在舌根下熊熊燃烧一般,充满激情与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将《火焰驹》中的火焰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黑河,这条古老而深沉的河流,宛如大地的血脉,静静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如今,封冻的冰面下,历史的暗流依然涌动。曾经,戍边将士们为了保卫这片土地,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他们使用的夯土石杵,如今静静地沉睡在村史馆中。石杵上,那一道道握痕依然清晰可见,里面仿佛还沁着洪武七年的汗碱。洪武七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戍边将士们肩负着守护边疆的重任,他们用石杵一下又一下地夯土,建造防御工事,为这片土地的安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汗水,不仅仅是劳作的见证,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的体现,这些汗水融入石杵,成为了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推开戏台的暗门,吱呀一声,仿佛开启了通往历史深处的通道。盛世祥老人缓缓走进,他那布满沟壑的手掌,如同饱经沧桑的大地,轻轻抚过道光年的工尺谱。工尺谱,作为秦腔音乐古老的记录方式,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秦腔音乐的历史大门。老人的手掌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工尺谱上的蛀痕,如同古琴谱上的减字,虽然破坏了工尺谱的完整性,但却也像是历史亲手盖上的印章,见证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与秦腔艺术的顽强传承。

就在此时,梁间垂落的红绸轻轻拂过无人机的螺旋桨,“张掖曲协”的金粉簌簌落在液晶屏上。“曲协”,这个名字或许承载着曾经与秦腔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秦腔历史的遐想。1953 年的钢丝录音,那是秦腔艺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声音记录,承载着当时人们对秦腔的独特理解与演绎。而 2023 年的声纹图谱,则是现代科技对秦腔声音的精确分析。此刻,它们在藻井间相互缠绕,就像是武生舞动的水袖,巧妙地勾住了光纤电缆,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与现代在这个古老空间里的深度交织与相互融合。

正月十三的清晨,启明星依然高悬在天空,宛如一颗默默守护的精灵。此时,烤土豆的焦香已经弥漫过麦茬地。而烤土豆,那熟悉的香气,是当地人们生活中温暖的记忆。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穿开裆裤的碎娃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书包上的奥特曼瞪着戏箱里的翎子,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趣碰撞。奥特曼,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与秦腔服饰中的传统元素翎子相遇,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在戏台的后台,殷宝菊正对着镜子,认真地勾画鱼鳞甲。她,作为秦腔艺术的新一代传承者,眼神中充满了对秦腔的热爱与执着。那面残破的镜子,将她的眉眼与曾祖母民国时期的戏装照叠映在一起,这一画面,宛如跨越时空的传承纽带,将家族的秦腔记忆紧紧相连。在 LED 化妆镜的冷光里,桐油灯影仿佛从镜框边缘渗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当殷宝菊束紧水纱的刹那,梁间雨燕振翅的声音,竟与老胶片里的喷火特效完美重合。这个瞬间,仿佛是命运的巧妙安排,将现代与过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雨燕振翅声,那是自然的声音;老胶片里的喷火特效,那是古老影视特效的呈现。它们的重合,象征着秦腔艺术在不同元素的融合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第一通鼓的声音响起,那声音如同滚滚春雷,震醒了沉睡的冻土。与此同时,合成器的波纹在寒夜中如神秘的幽灵般游弋。西安的大学生许泉友,带着现代艺术创作的新理念,正将二十八星宿图录入三维建模。将古老的二十八星宿图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胆尝试。他的指尖在琴键上灵动地滑动,仿佛滑出了一条璀璨的银河,他认真地说道:“这段过门要让合成器泛音与铜锣共振。” 他希望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音乐效果,为秦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老琴师殷开祥,作为传统秦腔演奏的坚守者,此时正在擦拭蟒皮胡琴。当他听到许泉友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时,擦拭的手顿了顿。他的心中,或许正思考着这种新变化对秦腔艺术的意义。雨滴敲打定音锣,产生的涟漪是一种自然而传统的声音现象;而电子频谱,则是现代科技对声音的精确分析。此刻,它们在雪雾中相互交融,就像是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寒冷而神秘的环境中,找到了和谐共处的方式,共同谱写着秦腔艺术的新篇章。

“开——戏——咯——”盛世祥的吼声,如同一声惊雷,炸裂了夜幕。这吼声中,饱含着对秦腔表演的期待与热情。瞬间,火把如龙般掠过结冰的黑河,火把的光芒在黑河的冰面上反射,宛如一条条游动的火龙,将整个场景映照得格外壮观。台下,穿羊皮袄的老把式们,沉浸在《铡美案》的剧情之中,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他们,是秦腔最忠实的观众,对秦腔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在他们心中,秦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与回忆。而在人群中,手机镜头在蟒袍水袖间闪烁,这是现代观众的独特表现。现代观众们借助手机这一便捷的工具,记录下表演的精彩瞬间,并通过网络将秦腔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秦腔的魅力。

当《铁血堡》的马趟子翻到第十三个跟头时,九十岁的李大娘凹陷的胸腔突然剧烈鼓荡。她激动地说道:“钱老五咽气前把最后口气存在这段‘包相爷’里!”她颤巍巍地指向电子屏,此时,新雪正给二维码盖上冰纹印章。李大娘,作为秦腔的资深老观众,见证了秦腔的发展历程。她口中的钱老五,或许是一位曾经在秦腔表演中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她指向电子屏的动作,清晰地表明现代科技已经深度融入到秦腔表演的观看体验中。新雪覆盖二维码,这一独特的场景,象征着现代与传统的又一次奇妙结合。二维码,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与自然的馈赠新雪相结合,寓意着秦腔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同时,依然紧密保持着与自然和传统的联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传承。

在祁连山的回响里,戍卒的戈尖挑着 5G 信号塔,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古老与现代的交织。祁连山的回响,仿佛是历史的深沉呼唤;戍卒的戈尖,代表着古老的军事防御,象征着过去的岁月;而 5G 信号塔,则是现代科技的鲜明标志,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它们的结合,深刻表明秦腔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正不断传承和发展。商队驼铃,曾经是古老商业往来的象征,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商队的脚步,传播着文化与贸易;而电子合成音,则是现代音乐制作的创新成果。如今,商队驼铃摇响电子合成音,体现了秦腔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融合,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丰富自身的内涵。 

六百年的秦腔文化,犹如坚实厚重的铜琶铁板,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它将历史与现代的各种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就如同将它们精心锻打成红胶泥。在向阳坡上,秦腔文化永不风化,意味着它在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下,将永远传承下去,不会被时间的洪流和现代社会的变迁所磨灭。它将在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努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戏台梁架积尘簌簌剥落时,我仿佛听见皮绳绷紧的吱呀声。那最深的绳沟里,三股弦索正拧成西北最烈的风。这风,呼啸着漫过新雪覆盖的二维码,将二十八星宿图卷进工尺谱的蛀痕。戏台梁架积尘的剥落,象征着传统秦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更新与变革。皮绳绷紧的吱呀声,是秦腔表演中传统元素的生动体现。三股弦索拧成的西北最烈的风,代表着秦腔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顽强的传承精神。它呼啸着漫过新雪覆盖的二维码和卷进工尺谱的蛀痕,表明秦腔文化在传承古老元素的同时,积极与现代元素融合,将现代的科技、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到古老的秦腔文化体系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让秦腔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