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承祯之前,大多数道教人物都非常重视炼丹取食,强调丹药仙方, 其中包括道教理论创始人葛洪和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然而,经常吃丹药不仅不能延年益寿,而且会使人中毒致死。鉴于这种情况,司马承祯有意识地放弃了对外部炼金术的进一步探索,进而注重宁静、情欲和长寿。这是他和之前的养生理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司马承祯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吸收了儒家的心诚和佛家禅定等观念,提出了自己的修行养生方法——“安心坐忘之法”,也就是调息静坐之法。他相信,如果按照这种方法一步一步地练习,将能够保持健康,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进而得道。司马承祯从道、气与人体生命的形体、精、神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气在养生中的意义。
一、以气养生的理论基础:元气论在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中,“气”被视为万物生成与演变的根本要素,是世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所在。而在养生学中,“气”进一步细化为后天之气和先天之气,这是一种无形而微妙的力量,被认为是生命活力的根基,在内丹修炼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司马承祯认为气的含义是多层次的:
其一是化生万物之气,即元气。有元气才有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皆由元气所化。清阳之气汇于上为天,浊阴之气聚于下为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就可以化生万物。人的产生也是这样,通过男女交合,一阴一阳合德而产生人。
其二是人体内在的元气,自生命诞生起便已蕴含其中,并能流转至五脏六腑及全身经络脉道中,表现为荣气与卫气。司马承祯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荣气和卫气是两种不同机能的气态表现:荣气具有滋养血液、增强机体活力、优化关节功能的作用;而卫气则负责温暖肌体、赋予皮肤弹性,调节并促进身体的开阖活动。此外,浮气行于经络之中,也就是荣气;阴阳相互依存,内外相互联系,就像一种无尽的循环系统。
元气理论对于道教养生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元气被认定为构成天地万物的精微本原物质,是生命源泉的普遍要素,在道教养生活动的理论框架中,保护与蓄养生命的根本精元构成了其基本起点。
其次,人与宇宙间其他生命体共享同一生命力源头,个体生命力的本质深深根植于自然天地之中,通过摄取天地间的精华之气以滋养自身的生命力,从而有力地支撑了道教内诸如服气等修炼方法的内在逻辑。
此外,从“三才”——天、地、人的宇宙观出发,人被视为具有超凡特性的一环,体内阴阳五行之气的流转变化体现了与天地秩序的高度契合。司马承祯阐明了气与道之间的深远联系,并强调人在宇宙体系中的特殊使命。他指出,若要实现与天地同寿的理想境地,关键在于保持元气的充沛不衰。
二、气对于养生的决定性作用司马承祯宇宙观的重要内容是气,他的宇宙观直接服务于他的修养理论。 司马承祯的炼养理论中,调息养气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所谓“纳气” “服气”是“调息”的另一种说法,调息就是养心,呼吸并不是“息”,是当呼吸调匀充满了,在不呼不吸之间的那一段,叫做“息”。真 正的调息是通过纳气、服气等方式调整呼吸使意和气相结合,调息是养气的一种重要方式。调息养气直接目的是“气全”,以达到“长生”的最终目的 。
在司马承祯看来,要想养形,必须要通过调息养气: 气是胚胎之根,形体形成之本。因此保养身体就要纳气以凝聚精气,保护元气以练就形体。精气满足而神气充,形体休整得当而人登寿域。水为气母, 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司马承祯把元气视为生命的纲纪(胎之元、 形之本)。道是以气的方式化生万物,运气就是一切之根本。保养元气以保持人 身体的生机与活力,即保气以炼形。“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形与气相互依存,不可脱离。不存在脱离形的气,也不存在脱离气的形。
道教有“人生三宝精气神”之说。在司马承祯早期的炼养理论中,主张精气神三者之间以气为主。从精气神与五脏的关系中看他对精气神的理解: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人体内有五脏,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的精神和身体。心脏是生命的源泉,是神的所在;肺脏是气的来源,是魄的所在;肝脏是罢极的源泉,是魂的所在;脾脏是仓库的源泉,是荣耀的所在;肾脏是封藏的源泉,是精神的所在。五脏所藏的精气,即是“五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而刚柔相济。精气血津液充足,则脏腑功能强健而神旺。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分享更多传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