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罕见的四言诗,被刻在安化北宝塔内,全诗犹如神来之笔

执笔读春秋 2023-10-22 15:14:20

毛主席生前酷爱诗词创作活动,曾经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旧体诗。在这些诗歌当中,比较出名的几首,大多是七言律诗。

不过在青年时代,毛主席其实也曾经尝试写过一些四言诗歌。例如《给罗章龙赠言》、《祭母文》《祭黄陵文》等等。

这些诗歌创作于初学阶段,接近四字韵语,以叙事为主,表达了对友人的忠告与鼓励、对亲人逝去的哀悼,以及宣誓以武力抵抗侵略的决心。

唯有一九一七年夏天创作的《题安化北宝塔壁》,是一首纯粹的山水诗篇。如今这首诗被刻在安化北宝塔内,全诗堪称神来之笔。

一、《题安化北宝塔壁》赏析

《题安化北宝塔壁》

洢水拖蓝,紫云返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这首诗每句的头两个字,都取自“安化四景”中的一景。洢水就是指环绕在安化县城四周的洢溪,这条洢溪全长八十七公里,发源于安化城东南雪峰山脉的末端,属于资江的一条支流。

据说洢溪过去河道比较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河里还能通过三吨重的轮船,可想而知它的河道较深,因此在不同的季节,水面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泽。

那么,要怎么描述溪水呈现出的美丽色泽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忆江南》里写道,“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冰雪刚刚融化的时候,溪水流淌进三江之源里,再由此进入长江、黄河。这个时候到江河里面的水,含带的杂质较少,因此春水的色泽,远远望去是一种碧绿色。

古代人对蓝色和绿色分得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白居易才会说江水绿如蓝。不过毛主席在诗中写“洢水拖蓝”却有一些奇怪,因为他创作这首诗的夏季是在夏天。

夏天因为天气的原因容易产生暴雨,引发山洪。洪水灌入江、河里面会把上游大量的泥沙冲到中下游,所以夏季的江河一般是黄褐色的。

但是毛主席在这里仍然用“拖蓝”,来形容洢溪好像是一条拖得长长的蓝色的绸带,这大概是因为洢溪距离它的发源地仅有八十多公里。

在洢溪的上游并没有沉积的淤泥和黄沙,所以才能常年保持清澈。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有机会成为安化四景之一。

毛主席诗中提到的第二个景点,是附近的“紫云山”。安山化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在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前一直人烟稀少,与此隔绝。

只有少量的苗人居住于此,因此当地曾被史书称为“梅山蛮地”。一九一七年毛主席和友人访问梅山的时候,这里很多地方仍旧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

行走于崇山之间,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王维诗中提到的“空山”,想起他在《鹿柴》中写的那句“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于是毛主席就化用了王维的这两句名句,写出了“紫云返照”的句子,意喻紫云山的清幽与空灵。

毛主席这首诗中第三句提到的景点,就是当年安化县城中孔庙里面的那个计时器,一个铜壶滴漏。

这首诗最后一句里提到的景点,就是安化城外的梅子岭。这座县城过去的名字“梅城”,就是因为这座山岭得来的。

梅岭下有一股清凉的泉水,因它是从地下暗河中涌出,所以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能保持一片冰凉,所以叫它“梅岭寒泉”。

二、这首四言诗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毛主席相继运用到了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与皮肤的感觉,把安化四景写得活灵活现,给他的同学萧子升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首诗对于毛主席来说,事实上只是一位初学者的习作,更谈不上是什么佳作,因此他本人并没有将这首诗抄录保存下来。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其实我们中国的旧体诗自中唐以降,一直以五、七律为正宗,以五、七古为补充。

三言诗与四言诗,一般是魏晋时期以前的人写的。因为三、四言诗不如五、七言诗读出来韵律优美,和谐动听,所以想写好旧体诗,最好都是朝五、七律的方向去努力。

毛主席曾经写信和陈毅谈创作,说自己写不好七律,但是他一生从未放弃七律的创作。并且他每一次写完了七律,都会把它寄给郭沫若、臧克家等诗人阅读,让别人给出修改意见。

至于毛主席在早年写下的那些三、四言诗,由于缺乏声韵之美,所以他一般都是不会主动保存的。

那么,这首《题安化北宝塔壁》,以及与它相关的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这件事就要提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了。

一九一四年,毛主席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读了几年书后,他认识了同乡好友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人。

毛主席和这些友人,全部都是有志于改造国家的积极分子,因此大家很早就约定,有机会一定要出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蔡和森、萧子升二人后来决定去法国留学,罗章龙也一度打算去日本留学,而毛主席本人因为一些原因决定留在中国。他决定走遍中国的各个省份,就近考察本土的民情。

于是就在一九一七年的夏天,他约上好友萧子升,步行到湖南益阳的安化县一带去进行考察。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去安化县呢?

原来,毛主席在长沙学习的时候,听到班上有个同学说,梅山有一个很杰出的学者名叫夏默安。此人是前清贡生,还当过安化的县令,现在担任当地的“劝学所所长”。

一九一五年,毛主席在学校里面,因为受到老师石广权的影响,对中国的韵文与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那以后,他就一直不断地学习写古诗。

当毛主席听说梅山有一个前清贡生的时候,就很想去找他请教一些关于诗文和旧学方面的问题。于是就这样,他和萧子升一起翻山越岭来到了安化县城。

谁知道当毛主席和萧子升找到夏默安家里时,却发现夏家大门紧闭,门前还横着一张书桌不让人进门,抬手敲门也无人答应。

毛主席和萧子升当时离开了夏家,在城中四处转了一下,欣赏了一下四处的风景,还在城北宝塔壁上题了前面那首四言诗。等到他们第二天再去夏家,发现大门依旧紧闭。

于是毛主席又上去用力地敲夏家的门,砰砰砰,砰砰砰。就这样敲了大半天,夏默庵才从门里出来。夏默安看到二十四岁的青年毛主席,翻了老大一个白眼。

随后,夏默安也不说话,抓起书桌上的毛笔,唰唰唰就写了一则上联,示意毛主席来对出下联。毛主席和萧子升凑上前一看,对方写的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这则上联表面上看是在说,杨柳树上的鸟儿开始鸣叫了,它到底是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叫,还是因为春天的逝去而叫呢?

然而夏默安真正想说的是:老子正在屋里休息呢,你们这帮“鸟人”在外面叫什么叫啊,难道是“叫春”吗!这个夏默安,显然是在用“雅骂”含沙射影。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多么聪明,马上就看穿了夏默安的把戏,针锋相对地写出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毛主席对的下联的意思是说,池塘边草丛里的青蛙还一直在呱呱地叫呢,你说它这么卖力是为了公家,还是为了私人?

原来夏默安当时担任的“劝学所所长”,大概也算是政府的官员。他利用办公时间在家里睡大觉,有学生上门求教他还出言辱骂。

于是毛主席写出下联嘲讽夏默安说,不知道你老人家这几声骂,是代表了公家还是私人。经过这件事后,夏默安被毛主席的才华打动,二人还结成了忘年之交。

话说当年毛主席去安化县考察的时候,还是一个穷学生,他和萧子升人一路靠着帮人写对联赚路费。

到了梅山一带的时候,毛主席和萧子升二人遇到的全是热情的当地人。从此,他们二人就一直在当地老乡家里“白吃白住”。可想而知,当地的民风是有多么地淳朴了。

关于毛主席早年的这一段趣事,还有他写的对联,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四言诗的相关故事,后来都是由萧子升转述他的兄弟萧三。

再后来,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讲述了毛主席早年的这一段趣事。如今,毛主席的这首诗已经被刻在了北宝塔第七层的塔壁上,供后人参观。

结语

在湖南求学的那一段日子,大概是毛主席青年时代过得最惬意的时候了。当时他一边在长沙学习,一边抽空在假期到民间考察,交了很多朋友,也写了不少诗歌。

毛主席一生中一共去了两次梅山。第一次是一九一七年的夏天,第二次是一九二七年的春天。当他第二次考察安化县回云以后,就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毛主席高度赞扬了当地的农运活动。这份报告后来为我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方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如此看来,安化这块地方也是一块革命的风水宝地。毛主席当初游历梅山的这一段经历,也因为那一段历史往事,变得更加富有意义了。

感谢萧子升、萧三兄弟两人,把《题安化北宝塔壁》这首诗,以及与它相关的故事抄写保存下来。

有了这首诗,后人才能在回顾毛主席青年时代革命往事时,够借助诗人的目光,穿越时间隧道,看见百年前那座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安化城;看到那里的洢水、梅岭、铜钟和紫云。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作者:徐四海,东方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鉴赏》,作者:田秉锷,上海三联书店;

30 阅读: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