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古的孔子与执迷复古的儒生

又菡谈文化 2025-04-19 16:08:32

公元9年,长安城弥漫着诡异的氛围。王莽在明堂举行盛大仪式,宣布恢复《周礼》记载的井田制。

这位以精通《礼经》著称的篡位者,强制推行着三千年前的土地制度,却对关中平原上因丈量土地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视若无睹。

这一幕戏剧性场景,与《中庸》记载孔子谈论"夏礼在杞,商礼在宋"时的审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儒家创始人从不妄言复古,而后世儒生却将复古变成了一场场政治豪赌。

《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孔子之言:"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说殷礼,有宋存焉。"

这句话常被断章取义为孔子推崇古制的证据。然细读全文,孔子强调的是文献考证的严谨性:夏礼在杞国已难验证,殷礼在宋国尚有残余。

这种态度在《论语·八佾》中得到印证:"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孔子对古代礼制的关注,本质是历史学家式的考据,而非政治家的制度蓝图。更值得玩味的是《论语·为政》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的论述,凸显的是"损益"而非"复刻"的智慧。

王莽显然误解了这种智慧。这位以儒生身份登上皇位的改革者,在建新朝后立即启动全面复古。

他按照《周礼》记载设立"五均六管",强行恢复早已消亡的市场管理制度;依据《孟子》中"方里而井"的设想推行井田制,却无视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化趋势。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这场闹剧的后果:"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更讽刺的是,当大臣区博进谏"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时,王莽竟以"违古之道"为由将其罢黜。

这种将经典教条化的做法,恰与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的实质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历史在明朝建文年间重演。书生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等人辅佐下,试图恢复传说中的井田制。

《明史·食货志》记载其政策:"均江浙田赋,仿古井田法"。

这场改革很快陷入困境——江南发达的商业经济与古老的共耕制度格格不入,而削藩引发的政治动荡更使改革雪上加霜。

永乐帝夺位后,在《即位诏》中特别强调:"建文以来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复旧制。"

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本人虽推崇《周礼》,但在土地政策上却采取务实态度,其编制的《鱼鳞图册》正是承认土地私有现状的产物。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恰似孔子所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为何会有如此吊诡的历史反差?细究之,孔子作为思想家的灵活性,与后世儒生作为政治实践者的教条化形成鲜明对比。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王莽、王安石等人,都想把书本上的理想来彻底改革现实政治。"

这种将经典绝对化的倾向,导致儒生们陷入三个认知误区:

其一,将"三代之治"简化为制度符号,却忽视其历史语境;

其二,混淆文化传承与制度移植的界限;

其三,将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化为道德命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陈:"后之君子,悬空说理。"可谓一针见血。

回到《中庸》文本,孔子真正的智慧在于"君子而时中"——既尊重传统又顺应时势。

当子张问十世可知时,孔子回答:"虽百世可知也。"

这不是对复古的承诺,而是对文明延续规律的洞见。

在曲阜孔庙的《鲁壁》前,我们或许能领悟这种智慧: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裔将经典藏于墙壁,但他们保存的是精神火种而非制度模具。

儒家真正的复兴之道,或许正如程颐所言:"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当后世儒生们执着于复原古制的外壳时,可能早已背离了夫子"仁者爱人"的本怀。

0 阅读:0

又菡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