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盈岭战役:明郑政权在福建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历史看最美 2025-04-20 09:31:02

先王实录估计是现存可信度最高的一本南明官方史料。当然了,南明官方的第一手史料能流传到今天的那是屈指可数,就这本先王实录还是1921年才被重新发现。先王实录保存了大量的明郑政权抗清斗争的细节。

抗倭图卷中明中晚期步兵的形象。

(清档中多次提及郑军步兵用红头布裹头,可见郑军步兵形象应近似于此,但是布面甲的数量明显减少,护具以棉被居多)

而小盈岭战役则可能是明郑政权在福建省境内取得的第一场大胜,注意我说的是大胜。先王实录记载“(永历五年)十一月,漳虏王邦俊二次被我师杀败,驰报伪院求师援防,遂遣伪将杨名皋带马步数千入援”大致意思就是漳州清军被打得受不了了,所以“伪院”派遣伪将杨名皋率领清朝福建绿营的机动兵力前来援救漳州,这里所谓伪院应该是指清汉八旗人,浙闽总督陈锦。

拥有全套布面甲的绿营将领步兵。

而杨 名皋又被记为杨名高,是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之前的老汉八旗人清世祖实录记载清顺治六年正月“以甲喇章京杨名高为都督同知、福建提督总兵官”而根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提督总兵官一员,标兵三千名,中军参将一员兼管中营事,旗鼓守备一员,左右二营游击二员,三营中军守备三员”其可用兵力为3000名。

明中后期步兵刀盾手。

战役开始之前,国姓爷开始了部署先王实录记曰“拨援剿右镇黄山(崇祯年间任平和参将)督正兵营陈埙等伏鹊鸟山下,令右先锋黄廷督左冲镇康明等札东边岭下,拒截泉虏。本藩率戎旗镇札岭上,其余左先锋、援剿左、北镇等官兵札西边岭下,另遣亲丁镇甘辉督中冲镇萧拱辰、游兵营吴世珍、奇兵营杨祖等赶杀鸿渐(疑似缺字)上兵”黄山和陈埙督率正兵营埋伏在鹊鸟山下,黄廷和右冲镇康明埋伏在东边岭下,负责阻击泉州清军,郑成功本人亲自率领戎旗镇驻扎在岭上;左先锋、援剿左、北镇则驻扎在西边岭下;中冲镇、亲丁镇、游兵营、奇兵营则负责清除鸿渐山附近的清军。

绿营骑兵。

同一天清军就杀到,杨名皋将所统帅的军队分为三股进攻,先派出一股进攻正兵营,郑成功下令不准出战,直至三股清军齐头并进,郑成功才命令戎旗镇和援剿左镇攻击中路清军,援剿右镇攻击左路清军,左先锋镇攻击右路清军,清军正面进攻失利,而自鸿渐山包抄明军的后路的清军也和游兵营、中冲镇交上了火“被其(清军)逐退不支”。

明中晚期的骑兵。

而后杨祖的奇 兵营也冲上去和清军厮杀在一起,未果,杨祖本人身中数箭,最终甘辉指挥的亲丁镇杀到,清军这才被击溃,明军“直追至马厝巷而回”杨名皋“仅身免”。

然后咱们再看清方的记载“于二十一日,覆倾厦门之贼,合航数千号,突至白沙、莲荷一带登岸,拥入同安八、九都香山、雀山,连营二十余里。本镇统兵,自二十一日至二十三连日堵截情形,各经移报提督请兵在案。钜贼于二十四日昏夜,移踞小盈岭口,凭依山险,排扎木寨数十座,阻绝泉、同大路。本镇当即追至小盈攻杀一阵,仍即驻候提督亲临商剿。至二十五日寅时,蒙提督间道迅临,与本镇酌阅贼势,各帅官兵分头攻战。贼营大小枪炮、喷筒、火箭、礌石如雨。时提督与本镇亲督官兵奋勇攻打,杀贼数百余众,自辰至酉,奈山高路险,攻取不下,天晚分兵回同,以备各处突犯外”那是相当敷衍,这个是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的报告。

康熙年间的绿营兵。

(顺治年间的绿营兵形象应更接近于明崇祯年间的营兵)

可见小盈岭之战,清方的参战者阵容还是比较豪华的,相对于福建一省的清军而言,出动了一个提督级别的总兵还有一个右路总兵。

副将侯全塘报称其督率部下马步精锐绿营官兵500余人“分头攻击贼寨”然后又“奋勇直冲左山寨下”攻破一木寨杀死明军数百人,然后占据人数优势的明军又“从左右两路攻围前来”清军作战直至傍晚方才收兵回到同安,侯全部阵亡18人,战马被鸟铳打伤1匹,打死3匹。

清军骑兵。

参将冯君瑞的报告更加详细“又据参将冯君瑞报称:本月二十五日,奉令带领本部马步官兵前至小盈,贼屯高山,连踞三寨,复下四营,似张两翼。提标副将陈尚智、泉镇参将韩尚亮分为两股,由右山直上,右营参将倪光友、同安水师参将杨其志分为两股,从前山直上,中营副将侯全分为一股,从左山接战。卑职躬督守备王一美、千总谢鸣凤、把总胡世秋、李成坐、黄位并各官 兵分头攻击,亦从左山奋勇直上”这里说郑成功军队的布置“似张两翼”,还说清军正面兵分三路,同时冯君瑞亲自统帅一部准备随时包抄明军后路“卑职射死披被贼兵,复又连砍冲锋。于是贼众大溃,追至贼寨前,火箭、喷筒、大炮、礌石发如雨注”。

披挂整齐的明军步兵。

这里被击溃的“贼兵”实际上就是先王实录中明确记载失利的中冲镇、游兵营以及前来救援却遭到重创的奇兵营,然后所谓的“自寅至午,贼有数万一齐涌”则是甘辉所统帅的亲丁镇前来救援。此时,在前山攻击的右营参将倪光友中炮身亡,然后就又是“贼势愈炽。幸本提督右路马总镇亲临督阵,各兵奋勇,真可谓以一当百也,因天色已晚,收兵回同(安)”冯君瑞自报其营阵亡13人,重伤7人,因为这份清初史料后部是缺的,所以咱们很难弄清其他清军部队的伤亡情况,但是很显然重伤7人,阵亡31人,总伤亡38人这并不是小盈岭战役中清军伤亡的总和。

披挂整齐的明北军骑兵。

咱们可以来说一说参战清军的人数问题。首先可知,杨名皋身为福建提督其部下分为三营,总兵力3000人,而上文所说的侯全是他的中营副将,携带参战的军队人数是500名,提标副将陈尚智并未说明人数,但因为和侯全均为提督标镇将领,其所能携带的军队人数恐怕不会超过500人,韩尚亮和杨其志二人所统辖的军队总共也不过2000人,而且肯定也不会倾巢而出,所以估算其为1000人。

布面甲。

右营参将倪光友人数不明,但恐怕不会超过千人,也算500。冯君瑞本人所能统辖的军队人数其实也不明,但是在后来马得功等人私吞厦门郑氏财宝的案件中马得功的供词中提到了一些福建清军将领统辖军队的规模,包括他自己的“因我方力薄,有泉州参将韩尚亮下五百兵丁及兴化府五百兵丁,自漳州来援;参将冯君瑞援兵一千亦于二十三日抵达”也就是说冯君瑞可动之兵也就是1000人上下,而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本人则在袭击厦门的战斗中带领了自己标下的600名绿营兵“臣原驻城外,诚有被擒释放之情,汛问跟随臣之六百余兵丁则可知之”。所以概括一下就可知小盈岭之战清军出动兵力总和是4100名,我只能说清军实际出动兵力不会小于这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在1645年之后的明清战争中对于清朝地方当局来说也绝对算是大军了。

明末清初武将画像。

(凤翅盔山文甲似乎是这个时代包括清廷绿营汉军将领在内的汉人武将的标准配置)

明军很显然人数要更多,我们可以看到参战的明军番号有援剿右镇、援剿左镇、左先锋镇、戎旗镇、亲丁镇、右先锋镇、游兵营、奇兵营、北镇、左冲镇、正兵营、中冲镇。但是远远到不了数万人。如果以一镇或者一营为数百到1000人,那十二镇营也有八九千人到1万多人,在小盈岭之战中明军对清军也有将近两倍的人数优势,但实际上根据当时福建绿营军的情况来看,出动四五千人已经说明清福建当局已经把明郑军队视为大敌了,毕竟郑成功发动漳州反击战前夕,前来阻击明军的绿营兵只有可怜的700人“原任漳州副将王邦俊与副将管提标游击事陈尚智,于顺治八年,因海氛突起,声势披猖,掠犯浮宫、濠浔等处,邦俊与尚智奉遣,率兵七百余人前往堵御”。

疑似身穿棉甲的明军水兵。

总体来说,小盈岭之战中的绿营兵确实有精兵的样子,面对两倍而且占据地利的敌人,直接自下而上仰攻,而且僵持了这么久才被击退,所以说清初绿营军对于反清势力来说绝对算是相当难缠的对手。而初出茅庐的郑成功能够凭借着八九千人到一万素质参差不齐的士卒将四千绿营精兵击退,也说明了他的军事天赋,自此之后明郑势力作为清朝的大敌之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