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军队能否把40万赵军俘虏放回家?

历史看最美 2025-03-21 06:06:36

白起统帅的秦军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坑杀了大量的赵军俘虏估计是春秋战国500年历史上最大的惨剧,具体有没有40万不好说,只能说按照今天的考古发现以及2000年以来各时代的记载和文人留下的诗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确实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士卒。

汉代文物。

而在赵括被射杀,剩余赵军不得已向秦军投降之后,秦军能否放过这批俘虏,将其解散让他们自己回家呢?或者是将其带回秦国?很显然这是不可能。至于原因,白起已经回答了“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虽然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无论是在赵国俘虏中还是在上党当地,民心和军心都是向着赵国的,所以白起为了永绝后患自然要杀尽被俘的赵军,同时也是为了震慑赵国。

青铜矛。

汉代文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对长平之战的记载是这样的“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这里说40万(或者45万)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整个长平之战期间秦军的总歼敌数字,包括正面交战时斩杀的赵军以及战后屠杀的俘虏。在白起王翦列传中其实也能找到类似的记录“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这里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白起击败了赵国将领贾偃,将其统帅的赵国士兵2万余人扔入黄河之中淹死。

楚国青铜鼎。

汉代文物。

仅靠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长平之战还真不是白起第一次屠杀俘虏。而史记之中从战国初年一直到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战争,比如“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这样让明清时代拍马都追不上的“歼敌”数字,其实也就证明了屠戮俘虏或者屠杀对方城市居民这种行为可能一直都存在,比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立武王布为淮南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屠实际上本身就有“克城多所诛杀”的意思,未必一定是报复性杀掠城市人口,但一定会给当地人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秦代兵器。

这实际上是古代战争之中攻城战斗的常态,很多时候并非出于将领的本意,但是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带了一点故意的味道,如战国策中所言“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再结合史记中记载的秦军每次过于庞大的斩首数字,实际上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战国时代的战争很有可能实际上在故意摧残毁灭对方的人力资源,而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劳动力和兵源,也就是青壮年男子。国土再大,田地无人耕作,战争爆发时,没人充当士卒,那诸侯国是要灭亡的。

汉代青铜弩机。

而完成变法或者未完成变法的和诸侯国很可能也有相似的行为逻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屠杀投降秦军的行为。咱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人物的切记不要把他想成是一个过于情绪化的人,包括有很多影视作品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个魔怔的仇秦者,但事实上秦国旧骑兵在楚军之中依旧有不少服役记录。

汉代玉器。

秦代青铜兵器。

而在咱们之前的文章之中已经论证过在新安被坑杀的秦军是王离所统帅的长城军团的残部,这支军队在参与巨鹿之战前有超过20万人,在其被彻底粉碎之后,其被捕获的俘虏大概率也会有数万人,战国秦汉时期战争中各方军队的被俘率其实相当高。而作为秦国戍守边境的王牌部队,这支部队很有可能是由原先秦始皇统一战争中得利的军功地主组成,或者说至少骨干是他们。

青铜戈。

秦代头盔。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新安杀俘事件“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从这段文字中咱们可以知道,首先最让项羽不放心的对象是这批来自关中秦国核心地区的“秦吏卒”,其次这批秦国军人的家属仍处于秦帝国公权力的控制之下。再者,这批来自关中的秦国军人并非接受农闲时期接受训练的动员兵,而是有官职的。

青铜戈。

秦军的铠甲。

总的来说,这批人就是在秦国权力体系之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但是由于军功,其仍然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得利者,而其对于咸阳政权仍抱有一丝忠心(比如王离全军覆没时投火自杀的涉间)或者是由于亲属在其控制之下导致其军心不稳。

青铜弩机。

所以到现在,咱们把新安杀俘的逻辑理清了,然后加上战国时期这种伤敌有生力量战争常态,然后咱们再回头看秦将白起的这句话“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所以说几场战争最终的逻辑就是将赵国(或者是后来的秦国)在战争中培养出来的军功地主也就是其军队中的军事骨干用物理的方式彻底摧毁,那这个诸侯国最终的灭亡也就是不可避免了,所以说长平的悲剧大概率是不可避免的,秦军也不可能把这几十万赵国俘虏释放。

汉代鎏金铜兽。

估计白起未能想到的是,这种血腥的杀戮以及秦国严苛的律法在六国遗民心中所积累下的仇恨最终也在几十年后给秦帝国的坟头添上了一把土,正如汉代士人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的那样“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5-03-21 13:15

    能放,关键是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