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遥远的生物质制氢,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推进生物制氢储氢、生物燃料电池等技术研发和迭代,加强专业设备研发制造,为商业化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鼓励开展生物制氢工程示范,拓宽省内绿氢供给渠道,助力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
其实早在广东省出台政策前,包括氢能中长期规划在内的中央多份政策文件早就多次提及加快生物质制氢进程。在政策推动下,国内一些项目也已经启动。
那么,生物质制氢前景究竟如何?能否有力补充一些地区绿氢来源的缺失?
生物质制氢已经来了
与目前广为人知的灰氢、蓝氢、电解水制氢等方式相比,生物质制氢具备资源丰富、对化石能源及风光电力资源依赖性小、产业综合互补性强、能分散式生产、环境效益强等优势,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与示范应用效应,在中央及地方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地项目已经开动起来。
在我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双碳”基础指导纲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多个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加快推进低成本生物制氢进程。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明确鼓励开展多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包括生物质制氢,以拓展绿氢供给渠道。
本次广东《行动方案》则更加明确提出,鼓励开展生物制氢工程示范,拓宽省内绿氢供给渠道,结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和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施,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饱受氢源问题困扰的广东省对生物质制氢路线的看好和押注。随着生物质制氢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发展及普及,有助于广东省摆脱“氢荒”困局。
事实上,广东此前已在生物质制氢方面展开实践,并取得不错成效:2023年8月,全国首个大规模沼气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瀚蓝环境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项目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正式投产,有效缓解了佛山市本地的氢源供应问题。
2024年2 月 25 日,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生活垃圾资源化项目已在南海区狮山镇开工,项目采用“生活垃圾低温绝氧热解碳化-气化制氢工艺技术”,建成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天,年产气7300万标准立方米(项目内不储氢,日产日清)以及副产品液体二氧化碳8万吨、硫磺0.01333万吨。
此外,安徽马鞍山生物质气化制氢项目、哈尔滨市生物质制氢及发电一体化项目、华氢昊能生物气化制氢项目、山东省菏泽市巨丰新能源29000Nm³/h 生物质合成气制氢改建项目等也已在生物质制氢路线上展开先行探索。
据安徽马鞍山生物质气化制氢多联产应用中试项目披露数据显示,该项目产出的氢气纯度达到99.99%,年产氢量11万立方米,可用于燃料电池发电和多业态氢能商业应用,能源利用率可达90%以上。
“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生物质制氢得到充分利用,逐步替代灰氢,拓展清洁氢在化工,冶金,建筑领域等的应用。”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风光电资源不发达地区的绿氢“良药”
目前,我国的氢气来源以化石燃料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为主,占比超过80%。在绿色低碳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绿氢”成为未来的关键氢气来源,但当前风头正盛的电解水制氢与风光电资源强关联,新开项目也多集中在内蒙、新疆等绿电资源丰富地区。
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内地多个地区既无低价灰氢氢源,又无发展电解水制氢的低价绿电,纵使大力支持氢能产业落地,引领氢能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完善,但也常常困于“氢荒”问题,严重阻滞了氢能产业发展。
生物质制氢成为短期内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有效路径,甚至有望成为部分风光资源不发达、电价高企地区的绿色氢源“良药”。
据了解,生物质制氢是以植物、菌藻和动物等有机质为原料提炼氢气。因制氢原料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热解气化制氢、生物发酵制氢两种。前者是将生物质原料(薪柴、秸秆等)压缩成型送入气化炉气化制得含氢气体;后者是利用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酶催反应制得氢气。
由于生物质制氢利用的是生物质资源,如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能源作物等,这些生物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视为碳循环的一部分,从生命周期角度看,基本可实现碳的零排放或低排放,与绿氢在低碳、环保的特征上相符,所以一般将生物质制氢归为绿氢。
根据不同的地区资源,生物质制氢可在农业资源丰富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林业资源丰富区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西南林区等;畜牧业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推广,可利用这些城市废弃物进行生物质制氢,实现垃圾处理与能源生产的双赢。
目前国内外生物质热解气化制氢技术已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有数据表明,生物质热解气化制氢的总生产成本约为28.74元/千克,其中生物质气化工段成本为13.80元/千克,合成气净化、氢气分离提纯工段成本为14.94元/千克。形成规模效应后,成本有望降到20元/千克以下,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成本相当。
生物发酵制氢路线主要由菌种决定,其中甲烷菌应用于沼气制氢技术比较成熟,同样已经开始商业化推广。目前全国生物质废物年产量约60亿吨,保守估计可以转化为沼气的废物约20亿吨,可以生产负炭绿氢730万吨/年,相当于工业副产氢潜能的1.62倍、“三弃电力”产氢的7.93倍,潜力巨大。
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应用,生物质制氢的成本有望逐渐降低。而且与电解水制氢相比,在生物质资源丰富且廉价的地区,生物质制氢可能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绿氢生产的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