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擅自扣押美间谍船,苏联被冤枉却默认,为何愿意背黑锅几十年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3-15 21:32:44

1968年1月23日,朝鲜东海岸元山港附近的海面泛着冬日的微光,美国海军情报船“普韦布洛”号正无声地掠过波浪,捕捉着朝鲜和苏联的无线电信号。

午饭时分,瞭望员的目光被远处一艘朝鲜SO-1型猎潜艇牵引,它全速驶来,在500码外开始盘旋,用国际旗语探问国籍。

船长劳埃德·布赫淡然以对,以为只是例行扰动,未予回应。

15分钟后,三艘苏制A-1型鱼雷艇划破海面,两架米格-21战机低掠天空,猎潜艇的旗语转为命令:

“停船,否则开火。”

布赫平静回复:

“我船在国际水域,将留至明日。”

话音未落,枪声划破寂静,炮火击穿甲板,一名船员当场丧生,四人受伤,朝鲜船只迅速围拢,登船扣押,“普韦布洛”号无力抵抗,82名船员沦为人质。

在场的美国以及朝鲜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声枪声,直接影响了两国未来几十年的关系,甚至上升到了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继续僵化,甚至引发了军事对峙,美苏两国几乎因此要卷入热战争。

也是因为这一枪,美国的约翰逊政府认定共产主义铁板一块,间接影响到了美国‬对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法‬。

那么朝鲜为什么会在普韦布洛号说明的“国际水域”,也就是公海开枪呢?

美国误判

其实普韦布洛号的命运,就‬始于美国对冷战规则的深信不疑。

1952年10月24日,杜鲁门总统将武装部队安全局更名为国家安全局,其任务是在全球收集通讯情报,至1960年代已在世界设立2000多个监听站。

因为受限于地理分布不均(非洲仅2个,南美一个都没有),国家安全局仿效苏联,将退役货船改装为流动监听站,1965年,海军部单独启动“辅助总体环境考察船”计划。

在这个计划之下,旗帜号、普韦布洛号、棕榈滩号相继诞生,他们肩负近海信号情报与水文任务。

普韦布洛号原为轻型货船,改装后配备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信号收集设备。

但也‬因资金拮据而‬隐患丛生,这艘船问题不少,比如,导航误差频发,通讯设施简陋,紧急销毁准备不足。

除了船本身的问题以外,船上的人员整体素养也不高。

普韦布洛‬船员平均年龄偏低且缺乏训练,翻译人员水平欠佳,试航时设备多次故障并遭敌国骚扰。

在‬1967年下半年,朝鲜非军事区冲突加剧,联合国军司令兼驻韩美军司令查尔斯、美国情报委员会以及‬国防情报局,他们‬共同‬呼吁加强对朝鲜军事侦察,评估其“颠覆与常规战争”能力。

当时鉴于朝鲜电子情报的优先性,美国驻日海军司令提议普韦布洛号首航目标锁定朝鲜东海岸。

任务主要有‬五个‬:

第一‬、体察电子情报环境。

第二、分析朝鲜海军活动。

第三、监视苏联在对马海峡动向。

第四‬、试探苏制设备反应。

第五‬、评估自身能力。

而这五个任务计划的航程是‬17天,普韦布洛‬需要‬深入距岸13海里的元山港附近,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来就是一处被军方视为极为危险的区域。

所以说,普韦布洛本身的行为,就是在冒险,冒极大的风险。

为何如此冒险?

因为美国军方笃信,美苏间存在对等原则,也就是双方互派间谍船,只要不侵入12海里领海,便相安无事,而‬即便进入领海,也仅驱离而非攻击。

这一默契被视为冷战基石,连朝鲜也被认为受苏联约束遵循。

所以美国的相关部门风险评估非常仓促,前后仅用了12个工作日,相比,一般的风险评估时间相差甚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风险评估部门还叠加圣诞节与808项同期任务。

如此一来,有‬6个机构就把这个行为定为“最低风险”。

1968年1月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行动,通知太平洋美军司令,只不过,朝鲜在元山港的枪声狠狠地‬给美国上了一课,朝鲜不仅扣船,还宣称其侵入领海,拒绝公海作业说法。

战争危机环伺

枪声响后,感到震惊的美国立即缓过神来,双轨应对迅速展开,所以双轨应对,就是武力威慑与外交求援同时进行。

美国的武力威慑,在亚洲展开了局面,美国表示出了随时都会对朝鲜动手的态度,一旦美国在朝鲜动手,那么朝鲜战争再度爆发,这场危机不亚于古巴导弹危机,甚至超越古巴导弹危机,因为朝鲜对于美国的仇恨,是苏联控制不了的。

朝鲜面对美国的武力威慑丝毫不惧,亚洲的战火似乎再次被点燃。

而在1968年的1月23日,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急电驻苏大使卢埃林·汤普森,要求会见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以“最强烈语气”敦促苏联促使朝鲜归还船员并救治伤者。

而美国约翰逊总统将危机与越战挂钩,称:

“越南、朝鲜、柏林同属一体”。

美国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认为朝鲜意在支援越共攻势,中情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推测其牵制韩国援越,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沃尔特·罗斯托更称其与太平洋地区共产主义行动呼应。

一时之间,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阴谋论大肆出现,华盛顿坚信苏联知情甚至主使。

而美国的这种恶意推测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呢?

汤普森当晚会见副外长弗拉基米尔·库兹涅佐夫,却被冷淡回应:

“危机与苏联无关,根源在驻韩美军。”

但也是苏联的副外长给予的冷淡回应,让麦克纳马拉等人认为苏联早有准备。

那么朝鲜在元山港的主动开枪,真的跟苏联有关吗?

在1968年,这个答案是个迷雾,虽然美国坚信是苏联在背后起主导作用,可是没有确定的证据指向苏联,而在32年之后,2000年后解密的苏联档案,却揭开另一面真相。

除了苏联档案以外,2008年9月的‬伍德罗·威尔逊中心会议解密的300件档案,还有2010年6月杜鲁门图书馆的“新证据”,上面所记载的历史,都证实苏联对‬朝鲜擅自开枪不知情,也‬戳破了‬美国误判的真相‬。

根据资料记载,1968年1月24日,朝鲜外交部召集社会主义国家大使通报扣船,寻求声援。

苏联私下评判,依《1958年日内瓦公海公约》,朝鲜应护送而非扣押,行为过激,较美国更不可接受。

也就是说,苏联不仅没有指使朝鲜这么做,反而还指责朝鲜不应该扣押美国的船,而是护送美国的这艘间谍船只。

但公开场合,苏联站在朝鲜一边。

1月26日,葛罗米柯对汤普森坚称:

“美国船在朝鲜领海被俘,责任自负。”

私下,他对参议员沃尔特·蒙代尔表态:

“苏联不知情,遗憾事件发生,盼和平解决,航母集结非外交手段。”

1968年2月3日,葛罗米柯警告美国示武徒增紧张,2月6日约翰逊致信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承诺不再增兵,将企业号航母南移。

交涉的迷雾中,板门店谈判悄然铺开。

1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代表朴正国通过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传递信号:

若美国承认战犯并协商,可以释放普韦布洛‬人员。

2月中旬,美国提出先放人后调查,朝鲜坚持美国方面道歉。

到了‬3月14日,腊斯克建议承认情报任务并保证12海里外作业,3月21日第12次会谈提出此案,一直到1968年的年底,也就是12月17日,双方进行了26次会谈,美国以另签和有条件道歉方案(签字前声明不承认非法活动),换回82名船员及1名遗体。

在六天之后,也就是‬12月23日危机落幕。

苏联为何愿背黑锅?

这场妥协,苏联虽未直接居中,却以施压美国、劝说朝鲜,铺平了和平之路。

苏联在这一次的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

苏联既非幕后推手,但也没有置身事外。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默默背一下这个黑锅呢?

其实苏朝‬两国关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1961年7月《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后,朝鲜成为苏联阵营支点,1965年2月,金日成访苏,与柯西金会谈,获1.5亿卢布无偿军援,承诺不谋武统,换取支持。

1965-1968年,苏联援朝额显著增加。

但是,普韦布洛号危机暴露了朝鲜并非是完全听从苏联的建议。

根据公开的档案显示,1月24日苏联索要说明,朝鲜却召集大使寻求支持,这表现出了双方在对待美国态度上的不同,朝鲜对美国的敌视‬情绪,显然超出了苏联的意料。

1968年的4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中央全会上叹息:

“朝鲜过于激进,应驱离而非扣船。”

但为维护阵营团结,苏联还是选择公开声援,2月3日葛罗米柯要求美国撤兵,2月24日重申和平愿望。

按理来说,苏联对朝鲜不应该有这么高的包容度。

而朝鲜对苏联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个地步,中苏关系分裂,是朝鲜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

中苏分裂后,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分歧初显,1960年苏联撤走中国专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与中印冲突加剧对立,中苏两国关系一度难以修复,中国作为苏联在亚洲的最大盟友,关系出现裂痕之后,苏联只能把亚洲盟友的关注全部转移到朝鲜身上。

而朝鲜在‬1961年的时候签中朝、苏朝条约,朝鲜的意图非常明显,他们试图等距外交。

苏联看出了朝鲜的心思,于是加大对朝鲜的援助,所以在1964年后,朝鲜倾向苏联。

也是因为这些内外交杂的原因,才让朝鲜在1968年的“元山港事件”中,给朝鲜当了一回背锅峡,也是因为苏联在其中的调节,才没让危机爆发,冷战始终维持在了可控的范围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