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先著《病起》
移植甘蕉为绿阴,
经年长大已成林。
天寒霜落休轻剪,
恐有秋来未死心。

先著这首《病起》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咏物抒怀之作,通过甘蕉意象展现了生命哲学与人性幽微。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表层叙事:病后观蕉
首联"移植甘蕉为绿阴,经年长大已成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时空维度。诗人移植的芭蕉,经年累月已自成绿荫,这个生长过程暗合"病起"的时间轨迹。芭蕉作为江南典型意象,其宽大叶片既为庭院遮阴,又常被文人用以寄托愁思(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在此却呈现出蓬勃生命力。

二、物我互喻:生命对话
颈联"天寒霜落休轻剪"展现微妙转折。面对自然规律(寒霜),诗人却反常地选择"休轻剪",这种对植物的怜惜实为自我关照。芭蕉在此已非单纯植物,而成为诗人生命状态的镜像——看似柔弱的芭蕉经历移植、寒冬仍顽强存活,恰如病后初愈的诗人,在生命低谷中保持生机。
三、哲思层递:心志宣言
尾句"恐有秋来未死心"如金石掷地,将全诗推向高潮。"未死心"三字包含双重意蕴:既指芭蕉地下茎潜藏的生命力,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宣言。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异曲同工,但更显含蓄。诗人以"恐有"的揣测语气,将生命意志的坚守表现得既坚定又克制,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全诗结构呈"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语言洗练却余韵悠长。芭蕉的移植、生长与守护过程,暗喻着人生境遇中的挫折、坚持与希望。在清初文人普遍追求"神韵"的诗学语境下,此诗既保持了王士禛倡导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又蕴含着顾炎武式的坚韧风骨,堪称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